美國兒科醫生T.B.佈萊澤頓等人於1973年制定的第一個檢查新生兒行為表現的量表。又稱佈萊澤頓量表。它適用於出生後第1天到滿月的嬰兒,有27個檢查新生兒對環境刺激的行為的反應的專案,每次檢查需20~30分鐘。所檢查的行為特點有①習慣化:即新生兒對光、聲等刺激物的反應因重複刺激而減量的速度;②定向:指新生兒對刺激物註視、傾聽以及回饋的時間和程度;③運動的成熟性:指新生兒在整個檢查過程中協調和控制活動的程度和組織性;④變異性:指新生兒在整個檢查過程中的覺醒和睡睡眠狀態、膚色的變化、活動及高度興奮過程的變化速度和大小;⑤自我安靜能力;即新生兒在煩燥、哭鬧時自我安靜下來的速度和程度;⑥社交往來行為:即新生兒對人微笑和發音的情況。該量表除瞭有27個檢查行為的項目外,還有20個檢查反射和運動的項目,如巴賓斯基反射、頸肢反射、莫羅反射等。所有27個行為項目均按9級制打分,中間一級是正常,兩端是偏離正常,20個反射和運動項目則按低、中、高3級制打分。這樣,就可根據所測結果,對新生兒的行為作出評價。

  新生兒行為評定量表隻記錄新生兒在檢查過程中出現的最好反應。1978年 F.D.霍羅維茨等人將其修訂為“新生兒行為評定量表-堪薩斯”,新量表比原來的量表更為完善,它不僅記錄新生兒出現的最好反應,也記錄其最典型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