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宋唯物主義思想傢、政治傢。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縣)人。生於宋真宗天禧五年,卒於宋哲宗元祐元年。曾兩次出任宰相,推行“新法”。列寧稱他為“中國11世紀時的改革傢”。

  王安石繼承瞭瞭荀子“形具而神生”的形神觀,認為“心生於氣,氣生於形”,“形者,有生之本”(《王臨川集·禮樂論》),即心理現象是基於物質的形體而產生的。他指出“性”是七情“未發於外而存於心”,“情”則是七情“發於外而見於行”,“人生而有之,接於物而後動焉。”(《性情》)他主張性無善惡論,並對“孟、荀、揚、韓四子”的人性論提出瞭批評(《原性》),基本論點如表。

王安石對“四子”的人性論的批評

  在認識過程方面,王安石認為事物是可以被人認識的,“可視而知,可聽而思,自然之義也。”(《進字說表》)而認識過程包括視、聽和思。在論述“五事”時說:“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五事以思為主……思者,事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洪范傳》)可見,他已認識到視聽是思的基礎,而思是認識過程的最高階段。他指出人的聰明才智,一是“受之天”、“得乎天”。“目之能視,耳之能聽,心之能思,皆天也”(《老子註》)。一是“受之人”、“得乎人”。提出上智下愚“非生而不可移”(《性說》)。前者指先天的稟賦,後者指後天的教育,並認為後者更為重要。如在《傷仲永》中指出,方仲永雖然得天獨厚,是因為受於人者太薄,結果隻能遭到“泯然眾人”的命運。

  他的著作有:《王臨川集》、《周官新義》和《老子註》。其中《禮樂論》、《原性》、《性情》、《性說》、《洪范傳》、《傷仲永》等篇,較集中地反映瞭他的心理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