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組織管理學中以具體情況及具體對策的應變思想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管理理論。權變理論認為,每個組織的內在要素和外在環境條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動中不存在適用於任何情景的原則和方法。成功管理的關鍵在於對組織內外狀況的充分瞭解和有效的應變策略。

  權變理論的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並於70年代逐漸形成體系。其產生和發展反映瞭一定時代背景條件下實際管理活動的需要。系統管理學派以及經驗管理學派是權變理論的兩大淵源。系統觀念為它它提供瞭直接的理論模式和分析手段;經驗管理學派註重研究特定情景和條件下的不同管理經驗,同樣否認有任何“普遍通用的管理準則”。另外,社會系統學派和社會-技術系統理論等管理學說對它也有一定影響。

  權變理論的中心思想是:①企業組織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開放型的子系統,受環境的影響。因此,必須根據企業組織在社會大系統中的處境和作用,采取相應的組織管理措施,從而保持對環境的最佳適應。②組織的活動是在不斷變動的條件下以反饋形式趨向組織目標的過程。因此,必須根據組織的近遠期目標以及當時的條件,采取依勢而行的管理方式。③管理的功效體現在管理活動和組織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因此,必須根據組織的各要素的關系類型及各要素與管理活動之間相互作用時的一定函數關系來確定不同的管理方式。

  權變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①組織結構的權變理論:這類理論都把企業組織作為一個開放系統,並試圖從系統的相互關系和動態活動中考察和建立一定條件下最佳組織結構的關系類型。例如,T.伯恩斯等人關於環境和組織結構的研究認為,市場和技術環境的變化與組織結構的功能有關,在變動的環境中有機型結構組織有較好的適應力,在穩定的環境中機械型結構組織有較高的工作效率。P.R.勞倫斯和J.W.洛爾施關於組織分化(組織和外界環境分別對應的程度)和整合(組織的統一和協調)的研究認為,組織分化程度和環境的穩定性成反比;而當分化少的組織采用集權結構,分化多的組織采用分權結構時,一般能較好地適應環境。J.伍德沃德關於組織內工藝技術和結構的關系研究認為,企業的“工藝技術連續性”對組織結構有重要影響作用,大批量生產宜采用古典層峰結構組織,小批量單位生產宜采用靈活的有機結構組織。H.黑格爾和J.W.斯洛克姆關於市場和產品特征的兩維研究認為,根據市場變化的快慢和內部產品與工藝技術的差異,可把組織分解為4類與之相適應的結構模式,即產品事業部結構、矩陣組織結構、直線-職能組織結構和高度集權制組織結構。他們還提出企業組織結構既要有穩定性,也要有適應性,二者不可缺一。H.L.托西和S.J.卡羅爾關於市場和技術特征的兩維研究認為,根據市場或外部環境的穩定性和組織日常工作技術的變革速度,可分別建立4類與之適應的組織結構模式,即層峰結構組織,市場中心型組織,技術中心型組織和靈活的有機型組織。此外,還有一些研究探討瞭組織開發策略,信息處理程序等因素與組織結構之間的權變關系。②人性的權變理論:認為人是復雜的,要受多種內外因素的交互影響。因而,人在勞動中的動機特性和勞動態度,總要隨其自身的心理需要和工作條件的變化而不同,不可能有統一的人性定論。主要研究有J.J.莫爾斯和J.W.洛爾施的超Y理論(見組織行為中的人性理論)。③領導的權變理論:認為領導是領導者、被領導者、環境條件和工作任務結構4個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動態過程,不存在普遍適用的一般領導方式,好的領導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管理。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F.費德勒有效領導模式的研究和V.H.弗羅姆等人關於領導參與模式的研究。

  權變理論被一些研究者譽為未來管理的方向。它整合瞭管理學科某些方面的基本認識和方法,建立瞭多變量和動態化的新管理規定,它提倡實事求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精神,註重管理活動中各項因素的相互作用。但是,權變理論存在著有些研究偏重組織的表面結構特征、不夠深化、樣本過小等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