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的鳥腳類恐龍,體長約1米。頭骨短、寬而高,吻部彎曲並包以角質喙,酷似鸚鵡而得名。顴骨發達;外鼻孔小;前額骨位於鼻骨以下;下顳顬孔寬闊;枕骨孔發達,大於枕髁兩倍。在上頜和下頜上各有7~9個牙齒。齒緣較光滑,齒根長,齒冠低。牙齒為三葉狀,齒冠中稜前各有2~4個小脊。頸很短,頸椎6~9個。脊椎13~16個,薦椎5~7個。烏喙骨較小,其上之烏喙孔不封閉。腸骨細長,腸骨上緣的稜脊粗壯,坐骨發達,略呈彎曲狀。前肢比後肢略短,前足有四塊腕骨,第四指退化,第五指消失。。股骨比脛骨略短,蹠骨約等於脛骨的1/2,後足僅第四趾退化。

  迄今所知該類化石分佈僅限於亞洲大陸,除中國北方是主要產地外,在蒙古和蘇聯的烏拉爾以東也有發現。是早白堊世的標準化石。

  鸚鵡嘴龍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陸地上,尤其在低窪的湖沼和河流岸邊最多,主要以水邊的柔嫩多汁的植物為食,它們用堅固的角喙把嬌嫩植物割切斷,再用單列牙前後咀嚼而吞食。由於特化難於適應生活環境變化,故生存瞭較短時間,就絕滅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