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桿菌科的1 屬。為一組革蘭氏染色陰性、卵圓形、短小的桿菌。1894年,瑞士細菌學傢A.-É.-J.耶爾森和日本細菌學傢北裏柴三郎分別發現本屬菌中的鼠疫桿菌,後以前者的姓作為屬名。本屬菌1974年前曾歸入巴斯德氏菌屬。菌體大小(0.5~1.0)×(1.0~2.0)微米。無芽孢,無莢膜,兼性厭氧,營養要求一般,生化反應能力較弱。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45.8~46.8%。

  本屬有鼠疫桿菌、假結核桿菌和腸結腸炎桿菌3種種。主要生物學性狀見表。

耶爾森氏菌屬成員的生物學特性

  鼠疫桿菌 鼠疫的病原菌。純培養中大多數分散存在,在宿主體液中可成雙排列。在新分離菌株及動物體液中呈兩極濃染。在慢性病灶、陳舊培養物或3~4%食鹽瓊脂培養基中呈明顯多形態,可見大小不一的球形、桿形、酵母形和啞鈴形等。在宿主體內形成類似莢膜的表面粘液層,具有抗吞噬作用。生長溫度以25~30℃最佳。適宜pH為6.9~7.2。在普通培養基上培養48小時後,長出中心厚而致密、周圍薄、邊緣不整齊的無色透明、細小、圓形、粗糙型菌落。在肉湯培養基中48小時後形成菌膜,菌膜下懸垂粘性棉絮狀生長物,此特征具有鑒定價值。抗原組成復雜,有20種以上。其中V、W和包膜組分Ⅰ3種抗原與毒力有關。本菌至少含有內毒素(endo-toxin)和鼠毒素(murinetoxin)。鼠疫在人群流行之前,常在鼠類中先流行。鼠蚤失去宿主後就叮咬人群,人類鼠疫有腺型、敗血型和肺型等。人患鼠疫後,可通過人蚤或呼吸道(肺型)引起人間傳播。可用減毒活菌苗預防。用鏈黴素、磺胺藥等治療。

  假結核桿菌 生物學性狀與鼠疫桿菌相似。不同點是本菌在18~22℃時有動力,4℃時仍能生長。分解尿素,發酵鼠李糖,在脫氧膽酸鹽-檸檬酸鹽瓊脂培養基上長成大而不透明的菌落。按菌體和鞭毛抗原不同,至少可分成6個血清型。主要引起嚙齒類動物疾病,豚鼠尤為易感。病變是在感染動物的多種臟器出現類似結核病的幹酪樣腫脹和結節。自然傳播途徑可能是消化道。人類感染偶有報道,病兔可能是傳染源。人類大多為腸道感染癥狀,伴有腸系膜淋巴結炎,似急性闌尾炎。

  腸結腸炎桿菌 與假結核桿菌類似,22℃時形成周身鞭毛,能運動。不同處是不發酵七葉苷、鼠李糖或水楊苷,但發酵蔗糖。至少有34個血清型和5個生物型。本菌對栗鼠、豬、牛等動物有高度致病力。人類也有散發感染,主要引起急性胃腸炎。傳染源是病畜,可能還有污染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