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藥物用以治療疾病的真菌。它們在生長、發育的代謝活動中,能於菌絲體、菌核或子實體內產生酶、蛋白質、脂肪酸、氨基酸、肽類、多糖(見碳水化合物)、生物鹼、甾醇、萜類、苷類以及維生素等具有藥理活性或對人體疾病有抑制或治療作用的物質,臨床上或是直接利用菌絲體、菌核或子實體,或是利用從菌體中分離出來的有效物質。

  真菌類藥物廣泛,通常所說的藥用真菌多限於在生長發育的一定階段能夠形成個體較大的子實體或菌核結構的高等真菌,其中大部分屬屬於擔子菌亞門,少數屬於子囊菌亞門,在酵母等其他真菌中也有少數種具藥用價值。能產生抗生素的真菌作為藥物歷史悠久。早在2500年前,中國就已采用酒曲治療腸胃病。中國東漢初期的《神農本草經》及以後歷代本草書內就記載有靈芝,常用的種類有赤芝、紫芝、茯苓、豬苓、雷丸、大禿馬勃、紫色禿馬勃、冬蟲夏草、僵蠶、香菇、木耳以及蟬花等,這些藥用真菌都經歷瞭長期的醫療實踐,療效得到瞭充分的驗證,至今仍被廣泛地應用。

  臨床上常用的藥用真菌還有銀耳、麥角、落葉松蕈、空柄假牛肝菌、大紅菇、白乳菇、竹黃和糖谷老等百餘種。

  藥用真菌按其功效可分成滋補強壯類:如冬蟲夏草、銀耳、靈芝等;利尿滲濕類:如豬苓、粟白發等;止血活血消炎祛痛類:如麥角、肉球菌、木耳、安絡小皮傘、馬勃、朱紅栓菌;止咳化痰類:如金耳、竹黃;安神類:如茯苓;驅蟲類:如雷丸;祛風濕類:如空柄假牛肝菌、大紅菇;平肝息風類:如蟬花、變綠紅菇;降血壓類:如草菇;調節機體代謝類:如蜜環菌、香菇、雞油菌等。

  藥用真菌的來源有野生采集、人工栽培和發酵培養3個途徑。野生資源不僅稀少,也不易采集,且受生態環境及季節等自然條件的限制。有些種類如冬蟲夏草、麥角等的野生產量已滿足不瞭臨床的需要。人工栽培的蕈菇類多采用段木栽培或鋸木屑瓶栽。目前以茯苓、銀耳及黑木耳的生產量較大。近年靈芝的段木栽培也獲成功。鋸木屑瓶栽的主要原料為鋸木屑、麥麩或糠皮,也可加入少量糖類、石膏或硫酸銨等。靈芝、銀耳、茯苓和猴頭等都可采用木屑瓶栽。人工栽培能批量生產,較野生采集有優越性。

  為進一步擴大藥源,改進真菌類藥物的生產方法,1957年以來,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等單位,在麥角栽培培養的基礎上,曾先後研究成功固體培養及深層發酵培養麥角菌,提制麥角新堿的生產工藝。1970年,中國各藥用真菌研究和生產單位分別對靈芝、蜜環菌、亮菌、安絡小皮傘、銀耳、猴頭、豬苓、茯苓和雲芝等進行瞭發酵、藥物化學、藥理及臨床等的綜合研究,制訂瞭生產工藝,並已投產。麥角新堿、蜜環菌片及亮菌片已列為國傢的科學研究成果。

  此外,從銀耳、茯苓、豬苓、雲芝和香菇等擔子菌中提制的真菌多糖,也引起國內外的重視,日本和美國都進行過大量的工作。經化學分析證明這些多糖雖結構各異,但都具有β-1,3鍵連接主鏈,和β-1,6鍵連接支鏈構成的葡聚糖基本結構。多糖化合物毒性很小,對小鼠肉瘤S-180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它們的抗腫瘤作用機制不同於毒性類藥物的直接殺傷細胞作用,而是通過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間接抑制腫瘤的生長,從而為抗癌藥物的研究與應用開辟瞭新途徑。

  為瞭滿足臨床和適應生產的需要,在藥用真菌的研究工作中,需不斷選育優良菌種,相應地改進栽培技術措施或發酵生產工藝,對有效成分還不清楚的一些藥用真菌(如臺菇及糠谷老等),應加強化學成分的分離提取等研究工作。

  

參考書目

 楊雲鵬、嶽德超:《中國藥用真菌》,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哈爾濱,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