魨形目屬的1種。又名剝皮魚,象皮魚,豬魚,皮匠魚。體呈長橢圓形,甚側扁。口小、端位,下頜稍突出。牙門齒狀。鰓孔大,側位,斜直。鱗細小,具小刺。無側線。第一背鰭具2鰭棘;第一鰭棘粗而堅硬,始於瞳孔上方;第二鰭棘短小,短於眼徑。第二背鰭條37~39。臀鰭與第二背鰭相似。兩腹鰭退化,合成一短棘,連於腰帶骨末端,不能活動。尾鰭圓形。體藍灰色,第二背鰭、臀鰭、胸鰭和尾鰭綠色。分佈於中國、朝鮮和日本。

  為暖溫性底層海魚類,棲息於水深深50~120米的海區。喜集群,在越冬及產卵期間有明顯的晝夜垂直移動現象,白天起浮,夜間下沉。索餌期間晝夜垂直移動不顯著。食性較雜,主要攝食橈足類、介形類、端足類等浮遊生物,兼食軟體動物、珊瑚、魚卵等。一般體長在180~220毫米,大的可達340毫米。馬面魨的產卵期在浙江外海為4月上、中旬至5月中旬,產卵場水溫為15~18℃,鹽度為34.5%,卵粘性,卵徑0.63毫米,有油球。懷卵量在5~33萬粒間,一般為6~10萬粒。

  黃渤海的主要漁場在黃海中、北部及渤海南部,漁期在4~7月。東海的中心漁場在浙江南部外海,漁期在1~6月,3月為旺汛,5~6月漁場移至舟山、長江口外側。綠鰭馬面魨可供鮮食或加工成魚幹,營養價值甚高,蛋白質約與大黃魚、銀鯧相等。肝可制肝油。南海常見有黃鰭馬面魨,鰭大部黃色;背鰭條34~35,臀鰭條32~33,較前種鰭條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