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北古代民族名、國名。亦作“高勾驪”。屬濊貊系統。漢武帝時置玄菟郡,屬縣有高勾驪,因族名縣。其地約當古鹽難水(今渾江)及小遼水上遊(今蘇子河)一帶。

  高句麗於西漢末年(西元前1世紀末)建國,都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縣城)。據中國古文獻、高麗《三國史記》及集安出土的高勾驪《好大王碑》記載,其始祖朱蒙(亦作東明或鄒牟)出於北扶餘王室。史傢多認為即出於扶餘。或以為高勾驪即古高夷或古稾離之後。朱蒙自扶餘逃亡南下,最初定居卒本川川紇升骨城,故號卒本扶餘。建國後,居國內城,即專以高句麗為號。

  高句麗建國後,仍屬漢玄菟郡。王莽時,因高句麗不聽命,更名為“下句麗”,以辱之。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高句麗王遣使朝貢,恢復與中原王朝的經濟、文化關系。公元2世紀初葉,高句麗強盛,屢發兵襲擾漢遼東、玄菟2郡。至漢靈帝建寧二年(169)玄菟太守耿夔討之,國王伯固投降,其地遂歸遼東郡管轄。

  高句麗活動地域,兩漢時在遼東東部,南與朝鮮、濊貊,東與沃沮,北與扶餘相接,地方2000裡,戶3萬。漢獻帝十四年(209)又在國內城稍北丸都山上建丸都城(今集安縣城稍北山城)為夏宮,且有利據險設守。

  三國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司馬懿討公孫淵,高句麗王位宮曾派兵數千相助。但到正始元年(240),位宮又發兵襲擾,魏王朝派幽州刺史毌丘儉分別於正始三年(242)和五年兩次討伐高句麗,並於正始七年攻下丸都,“刻石記功”而還。清光緒三十年(1904)在今吉林省集安縣發現瞭毌丘儉所刻的斷碑一塊,證實其事。

  西晉末年,司馬氏內訌,無暇顧及東北邊區,鮮卑慕容氏和高句麗日趨強盛,雙方相互爭戰不已。至東晉成帝咸康七年(341),前燕慕容皝率兵攻高句麗,次年下丸都,高句麗大敗。然而慕容氏隨後即向河北逐鹿中原,高句麗得以復興,終於後燕末年(約在晉安帝元興三年,公元404年)占據遼東、玄菟兩郡地區。

  南北朝時,高句麗王璉奉表貢方物於北魏,北魏太武帝遣使封璉為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將軍、領護東夷中郎將、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從此,整個北魏一代,高句麗王嗣位都要經北魏皇帝冊封,並賜冠服、車旗飾品,高句麗則年年向北魏進貢。到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遷都於平壤,政治中心遷至朝鮮半島,即已成為當時朝鮮半島三國之一。北齊廢帝乾明元年(560)封其王為高麗王,自此稱高麗,是為朝鮮半島高氏高麗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