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西部的跨界民族。亦稱“菲拉尼人”、“富拉人”、“富爾人”、“頗爾人”、“富爾貝人”等。有1392萬人(1978),為非洲第四大族,僅次於埃及人、豪薩人和阿爾及利亞人。分佈在西非和中非廣大地區:西臨大西洋,東達乍得湖,北起薩赫勒地區,南及喀麥隆高原。分屬尼日利亞(800萬,為國內第四大族)、幾內亞(190萬,占全國人口39.9%,為國內第一大族)、塞內加爾(95萬,占全國人口17.7%,為國內第二大族)、馬裡(80萬,占全國人口12.7%,為國內第二大族族)、喀麥隆(70萬)、尼日爾(50萬,為國內第三大族)、佈基納法索(37萬)、貝寧(20萬)、幾內亞比紹(31萬,占全國人口16.9%,為國內第二大族)、塞拉利昂(12萬)、岡比亞(10萬,占全國人口17.5%,為國內第二大族)、佛得角(4.5萬,為國內第三大族)、加納(4萬)、多哥(3萬)、毛裡塔尼亞(2萬)和乍得(1萬)等國。屬柏柏爾人和蘇丹尼格羅人的混血人種。使用富拉尼語(亦稱富爾富爾德語),屬尼日爾-科爾多凡語系尼日爾-剛果語族。有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多信伊斯蘭教,部分信基督教或保持萬物有靈信仰(見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尼日爾的富拉尼牧民

  關於富拉尼人的民族來源,眾說紛紜。但據最近研究成果表明,已排除各種“外來說”。富拉尼人發祥於非洲大陸塞內加爾河流域及其南部的福塔托羅高地。今之圖庫洛爾人應是富拉尼先民的直接後裔。7世紀開始建國,與當時西非最早的國傢古加納毗鄰。11世紀曾擴張領土,北達毛裡塔尼亞廣大地區。塞內加爾河流域的尼格羅各族曾受其控制,隨著阿拉伯人占領馬格裡佈,柏柏爾人南移進入富拉尼人地區,並與之混合。自12世紀開始,富拉尼人除部分留居故地外,大多數人分為兩支遷移擴散。南下支系於16世紀到達福塔賈隆高原,沿途散居於岡比亞、幾內亞比紹和幾內亞境內,成為當地的基本居民;東進支系於14世紀到達馬裡的基塔和馬西納地區,後經佈基納法索、尼日爾,於15世紀到達尼日利亞北部的豪薩地區,聚居於索科托、包奇、戈比爾等地,其中一支於18世紀南達喀麥隆高原,聚居於阿達馬瓦地區,爾後一度擴散至乍得的瓦代地區和喀麥隆的東南部。富拉尼人本為遊牧民族,經過600年的遷徙,社會經濟發生瞭深刻變化。在擴散過程中與當地各族雜居混合,形成幾個較大的聚居區,但多數已融化於其他民族之中,失去其本族語言,放棄遊牧生活,改營農業、手工業或商業,皈依伊斯蘭教。至今僅有30%的人繼續從事傳統的畜牧業。在1750年至1809年期間,富拉尼人曾進行過多次戰爭,並建立一系列國傢,對西非歷史產生過巨大影響。

  富拉尼人的傳統社會,多行一夫多妻制(見一夫多妻制傢庭),以牧畜作聘禮。各妻室獨居。盛行嫡堂兄妹成婚和兄死弟及(見夫兄弟婚)的習俗。親屬稱謂多為易洛魁類型。按父系續譜、居住和繼承財產。在遊牧富拉尼人中流行不落夫傢的習俗。妻子在第一個孩子出生直到斷奶前,仍留居娘傢。在定居的富拉尼人中,社會已分化為貴族、平民和奴隸等級,各種藝人被視為賤民階層,實行等級內婚。今日富拉尼人多以農耕為生,兼事各種手工業或商業;部分人從事畜牧業,飼養長角牛,多過季節性遊牧生活。

  富拉尼人散居於蘇丹尼格羅各族之中,出現瞭復雜的民族同化或融合現象。今尼日利亞北部的800萬富拉尼人(占本族人口60%以上),基本上已豪薩化。他們正在與豪薩人一起形成豪薩—富拉尼族,人口達2500萬,為尼日利亞第一大族,約占全國人口三分之一,在該國政治和經濟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喀麥隆北部,富拉尼人同化瞭當地尼格羅各族,形成富拉尼化的阿達馬瓦族,在該國亦起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