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南部墨西哥人數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其中心在墨西哥特諾奇,故又稱“墨西哥人”或“特諾奇人”。約130萬人(1977),主要分佈在中部的韋拉克魯斯、莫雷洛斯、格雷羅等州。屬蒙古人種美洲支。使用納華特語,屬印第安語系猶他—阿茲特克語族。原有象形文字。多信天主教和眾神,如“太陽神”、“月亮神”、“春神”等,特別是守護神“威濟洛波特利”(戰神)。

  阿茲特克人於1160年由北部的阿茲特蘭(“鷺之地”),經過兩個世紀的漂泊生活後後,定居於墨西哥河谷,由遊牧轉為務農。1325年建立特諾奇蒂特蘭城(今墨西哥城)。以勤勞和英勇善戰著稱。14~15世紀征服鄰族,疆域擴展,達到瓦哈卡和特萬特佩克,北部及至聖路易斯波托西,東南達到危地馬拉,盛極一時,號稱“阿茲特克帝國”。1518~1521年,西班牙殖民軍將領H.科爾特斯占領特諾奇蒂特蘭。阿茲特克“帝國”的統治,由於內部原因和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在蒙提祖馬二世在位時告終。

  阿茲特克“帝國”對墨西哥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形成曾產生深遠影響。帝國的主要社會組織是部落聯盟。每個部落由20個氏族組成。有部落議事會,由4名行政官吏實行集體管理。部落組織形式不斷改變,以適應定居生活的需要。捕獲的戰俘,部分作為人祭,部分淪為奴隸。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財富分配出現瞭明顯的不均,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前,已有階級和早期國傢的萌芽。上層由武士和祭司組成,中間有商人和工匠,最低層為奴隸。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玉米、豆類、棉花、煙葉和劍麻等;沿海居民從事漁業。利用積泥和堆肥創建可供常年灌溉施肥的“水上田園”。經濟、文化和藝術得到高度發展。14~16世紀經歷瞭文藝昌盛時期,吸收、發展和豐富瞭托爾特克人、米斯特克人的文化。除有象形文字外,天文學和醫學也很發達。特諾奇蒂特蘭建有宏偉的宮殿和神殿金字塔。供祭祀的宮內墻面飾有浮雕、壁畫及花紋。曾制作各種造型美觀的陶器。為著名的拉丁美洲四大文化基地之一。在服飾方面,男子披短披肩,婦女穿裙子和白色長背心。男女均戴大耳環。阿茲特克人今已成為現代墨西哥居民的組成部分,隻有少數人尚保留舊的經濟結構和傳統文化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