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活的共同體。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在本質上是生產關係的總和,隻有具體的社會,沒有抽象的社會。具體的社會是指處於特定區域和時期、享有共同文化並以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類生活的共同體。

  詞源 在中國的古籍中,“社會”一詞始於《舊唐書·玄宗上》(本紀第八)。書中記載:“禮部奏請千秋節休假三日,及村閭社會”等。此處“社會”一詞是村民集會的意思,是一動名詞,由“社”和“會”兩字演進而來來。“社”原指祭神的地方。《白虎通·社稷》說:“封土立社,示有土也”。“會”為聚集之意。後來兩字連用意指人們為祭神而集合在一起。古籍中有時也指“社”是志同道合者集會之所,如“文社”、“詩社”,或指中國古代地區單位,如“二十五傢為社”。在西方,英語society和法語scciété均源出於拉丁語socius一詞,意為夥伴。日本學者在明治年間最先將英文“society”一詞譯為漢字“社會”。近代中國學者在翻譯日本社會學著作時,襲用此詞,中文的“社會”一詞才有現代通用的含義。

  社會的特征 主要有:①它是有文化、有組織的系統。社會由人群組成,但不像動物結群那樣生活,人類社會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組織起來的,而隻有人類社會才有文化。②從事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的一大特征。生產活動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進行生產。③在任何特定的歷史時期,社會都是人類共同生活的最大社會群體。它獨立存在,不從屬於任何其他群體。④具體社會有明確的區域界限,存在於一定空間范圍之內。⑤連續性和非連續性是社會的又一特征。任何一個具體社會都是從前人那裡繼承下來的一份遺產;同時,它又和周圍的社會發生橫向聯系,具有自己的特點,表現出明顯的非連續性。⑥社會有一套自我調節的機制,它是一個具有主動性、創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機體”,能夠主動地調整自身與環境的關系,創造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條件。

  社會的類型 K.馬克思以物質生產方式為依據提出:“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3頁),並預見到共產主義社會的出現。後來人們將社會基本形態概括為5種: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為其初級階段)。

  社會學對於社會類型還做瞭其他區分。從社會賴以生存的方式上,可以分為:①狩獵的與采集的社會。這是最早的和最簡單的社會,其特征為:靠狩獵和采集果實生存、社會群體較小、生活區域變動不居、幾乎沒有專門的勞動分工、建立在血緣和親屬聯系的基礎之上。②畜牧的社會。它通常出現於不適於耕作而適於放牧、飼養牲畜的地區。其特征是:開始出現剩餘產品、私有財產,以及等級、階級、群體間的沖突和戰爭,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制度開始形成。③初民社會。它是在適於耕作的地區,隨著人們初步掌握耕作方法而出現的。其特征是:種植農作物上升為主要生存方式,狩獵與采集果實降為次要方式,出現瞭較大規模定居的社會群體,與畜牧社會一樣,社會不平等和階級分化開始出現。④農業社會,亦稱“前工業社會”。它是隨著“犁”的發明而發展起來的。犁的發明,鐵具的使用,畜力、風力、水力的應用,為較發達的農業生產和小作坊手工業生產奠定瞭基礎。隨著社會剩餘產品的大量出現,社會階級體系和分層體系更加鞏固,官僚制度、官僚階層有瞭很大發展。⑤工業社會,亦稱現代社會。它是自17~18世紀的工業革命以來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隨著蒸汽機、電力等機械動力代替人力、自然力之後,大規模的工業體系開始形成,出現瞭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城市化和有復雜的勞動分工體系的專業化,形成瞭現代的官僚制度(見官僚制),以及教育、醫療、保險、服務等現代社會機構與制度。同時,不具人格的社會關系逐漸取代瞭血緣的、親屬的社會關系。80年代以來,一些社會學傢提出“後工業社會”的概念,認為在這種社會中自動化、信息技術將得到普及和發展。其特征是:從生產產品性經濟轉變為服務性經濟;專業與技術人員居於主導地位;理論知識處在中心地位,它是社會革新與制訂政策的源泉;控制技術迅速發展,對技術進行鑒定以及創造瞭新的“智能技術”。

  社會學還從社會組織形式上區分社會類型,最有影響的是德國社會學傢F.滕尼斯提出的“禮俗社會”和“法理社會”。禮俗社會亦稱“共同體”,指傳統的社會。其特征是:規模小,分工與角色分化較少,傢庭為社會核心單元,占統治地位的是個人的或具有感情色彩的初級關系,人的行為主要受習俗、傳統的約束,社會具有很強的同質性。法理社會亦稱“交往社會”,指現代工業社會。其特征是:規模大,有復雜的分工與角色分化,經濟的、政治的、職業的等社會組織取代瞭傢庭的核心地位,非個人的、不具感情色彩的次級關系居統治地位,人們的行為主要受正式的規章、法律等約束,社會具有很強的異質性。此外,社會學傢、人類學傢還從文化角度將社會區分為“無文字社會”或曰“文字前社會”與“有文字社會”,以文字作為社會進步的標志。

  社會的功能 主要是:①整合的功能。社會將無數單個的人組織起來,形成一股合力,調整種種矛盾、沖突與對立,並將其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維持統一的局面。所謂整合主要包括文化整合、規范整合、意見整合和功能整合。②交流的功能。社會創造瞭語言、文字、符號等人類交往的工具,為人類交往提供瞭必要的場所,從而保持和發展人們的相互關系。③導向的功能。社會有一整套行為規范,用以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調整著人們之間的關系,規定和指導人們的思想、行為的方向。導向可以是有形的,如通過法律等強制手段或輿論等非強制手段進行;也可以是無形的,如通過習慣等潛移默化地進行。④繼承和發展的功能。人的生命短暫,人類一代代更替頻繁,而社會則是長存的。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通過社會而得以積累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