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以馬丁·路德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的統稱。因其強調“因信稱義”的教義,亦稱信義宗。

  形成 路德發動宗教改革後形成於德意志。1546年路德去世,其追隨者內部曾在教義問題上發生長期爭論。1580年,為紀念《奧格斯堡信綱》五十周年,將信綱同《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亞大納西信經》以及路德的《教理問答》和其他幾個有關文獻,編成《協同書》,得到86個路德宗邦立教會代代表和約8000名路德宗牧師的簽署接受,教義之爭遂告結束。但在德意志,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鬥爭並未止息,終於釀成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戰爭很快蔓延成一場歐洲大戰。結果,通過《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歸正宗獲得與路德宗、天主教平等地位。路德宗教會從此正式確立。

  教義與體制 主要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於遵守教會的規條,而在於對上帝的信心;不在於人的功德或善行,而在於上帝給人的恩賜。人因著信被上帝稱為義人。信徒通過祈禱都可直接與上帝交通。因此路德宗認為信徒皆可為祭司,無需各級神職人員為中介。同時,強調聖經是信仰的根本。凡不符合聖經的禮儀、制度和學說都在摒棄之列。天主教的七項聖事,路德宗隻保留洗禮和聖餐兩項。並且允許神職人員結婚。禮拜儀式也更為簡化,著重講道和唱贊美詩。路德宗還認為教會的組織形式與個人的得救無關,故主教制、長老制和公理制均可采用,具體情況由各地教會自行決定。

  傳播 信徒主要分佈在德國北部和北歐諸國,其中德國約占一半。在北美勢力較大,為美國基督教的第四大宗派。在亞、非、拉美地區包括中國亦有該宗傳入。

  由於德國傳教士郭士立的鼓動,1847年有德國禮賢會到中國傳教。瑞士巴色會成員大多為德國傳教士,也受郭士立的影響同年赴華。1850年又有德國信義會成員赴華。這三個差會主要在廣東佈道。19世紀末,有德國、丹麥、挪威的三個路德宗差會在廣東、東北、河南、湖北等地活動。1900年後,有八個美國路德宗差會在華中地區傳教。據1922年統計,該宗有十八個差會在華,來自德國、丹麥、挪威、美國、芬蘭和瑞典等六國。1920年,該宗部分差會聯合組成中華信義會總會,但參加的各差會仍保持原有的組織機構和活動地域,並選派代表組成中華信義會大議會。至40年代末期,總會增加到16處,信徒約6萬餘人。該宗少數差會不願參加聯合,另有7 個差會屬內地會系統。路德宗教會在華活動范圍甚廣,除辦有醫院、中小學校、神學院、書報部、印行《信義報》外,1922年中華信義會湖北總會(瑞典信義會差會)還在湖南益陽桃花嶺創辦信義大學,但因內部意見不合,不到四年即告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