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藏族地區形成和發展的佛教各派別的哲學總稱。7 世紀,佛教開始從中國內地及尼泊爾、印度相繼傳入藏族地區。藏傳佛教的哲學,基本上屬於大乘中觀派的“緣起性空”觀點。

  藏傳佛教可分為前弘和後弘兩個時期:前弘期始於7世紀中,止於9世紀末。後弘期始於10世紀末。由於師徒傳承、教義側重、修習方式、立教地區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派別。主要有寧瑪、噶當、噶舉、薩迦、格魯等派。

  寧瑪派 “寧瑪”意為“古舊”,因其繼承前弘期的舊密宗,故名。該派不重戒律,專持密咒,以“大圓滿法”為其根本教法。認為一個人的心體本質是純凈、遠離塵垢的。在修習中,應讓心體隨意而往,聽其自然,並因勢利導,使之能在空虛明凈中安住於一境。如此,便可達到解脫而成佛。

  噶當派 “噶”指佛語,“當”指教授,“噶當”意為佛所說的一切語言(經、律、論三藏教義)都是對僧人修學全過程的指導。該派由仲敦巴傑維迥乃(1005~1064)創建。以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為指導判“三士道”。三士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不求解脫輪回痛苦,隻圖獲得今生來世的利樂;中士道隻求個人超脫輪回得寂滅樂,而無普渡眾生之心;上士道則發普渡眾生之菩提心,為利有情而願成佛。強調僧人應嚴守戒律、顯密並重、先顯後密。噶當派內部又分有教典派、教授派、教誡派等三個小派別。噶當派教法在西藏地區流傳甚廣,其他教派普遍受其影響。

  噶舉派 “噶舉”意為“教授傳承”,該派創始於瑪爾巴卻吉洛卓(1012~1097)及其弟子米拉日巴(1040~1123)。下分若幹支系。其教義為“大手印法”。認為世間萬物皆空,連心也是空的。此派修煉方法,先使心專註於一境,不趨散亂,不起分別,達到禪定境界。然後去觀察自己那顆安住於一境的心在哪裡。當哪裡也找不到時,就悟到此心本非實有而是空無,從而修得“空性”而成佛。

  薩迦派 “薩迦”意為“白土”,因創始人在白色土地上建立寺廟,故名。始創於貢喬傑保(1034~1102),昌盛於貢呷寧保(1092~1158)。該派獨特之教義為“道果法”。以修“明空無執”或“生死涅槃無別”之見為主。認為世間一切皆是明凈空無,應舍棄一切牽掛與執著,斷除一切惡業,專心行善積德。破除一般人認為萬物實有的常見和認為連佛法、涅槃等一切皆無的斷見。如此,便可達到成佛的目的。

  格魯派 依創始人所建寺廟立名。因該派僧人均戴黃色僧帽,故又稱“黃帽派”。創始人是宗喀巴。該派主張“緣起性空”之說,認為世間萬物皆處於因果聯系中,依一定條件生起變化,除去這些條件,則為空無,也就是說不存在客觀獨立的實體,所以說是“自性空”,即“緣起有”,“畢竟空”。此外,該派還強調嚴守戒律、顯密兼學、先顯後密、立三士道等,與噶當派一脈相通。

  藏傳佛教各派教義雖略有差異,但整個哲學思想體系都是以龍樹的中觀派即大乘空宗為理論基礎。該宗認為由世俗的名言概念所獲得的認識都是錯誤無益的,隻有按照佛理去直覺“現觀”,才能證得諸法實相。依俗諦看,因緣所生法,一切皆有;依真諦說,則一切法皆無自性,都“畢竟空”。所以龍樹在他著的《中論·觀四諦品》中的“三是偈”說:“眾生因緣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認為世間一切都由各種條件因素和合生成,而非獨立存在的實體。人們所見到的一切,不過是人們施設的名言概念而已。其自性則為空無。這種觀點,隻承認事物的“緣起有”即假有的一面,但在終極的意義上,則說“自性空”,以否定客觀事物的真實性。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觀點。“現觀”是一種神秘主義的認識論。

  藏傳佛教也如同其他所有佛教派別一樣,主張“四諦”之說,宣揚瞭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和悲觀主義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