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恩格斯1892年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書英文版導言中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列寧稱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歪曲為經濟唯物論。

  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不同時代,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不同,他們對歷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亦不盡相同。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象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隻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才能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和發展 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科學的歷史理論,它既是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又是人類認識發展的必然結果。自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創立瞭這一嶄新的歷史觀以後,它不斷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內容上不斷充實,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並且還將在新的實踐中繼續發展。

  產生的條件 認識的發展史表明,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人類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和對社會的認識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對自然現象,人們比較早地達到相對精確的科學認識,而對社會發展則長期局限於幻想的和歪曲的認識。對社會的認識落後於對自然的認識,主要是由於:①社會歷史過程比自然過程復雜。人類歷史是由人們自己的活動創造的。而人的一切活動都是有自覺意圖並在一定意識支配下進行的,對歷史過程的認識容易為支配人們活動的表面動機所迷惑,從而誇大意識的作用或把意識神秘化,陷入唯心主義觀點。②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以前的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社會生產規模狹小,人們的真實社會聯系暴露不充分:人們之間的階級關系為等級所掩蓋,經濟的基礎作用為政治國傢的支配所掩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為帝王將相的統治所掩蓋。這就使歷史動因與其結果之間的聯系處於混亂和隱蔽之中,因而使人們不易發現歷史運動的規律性。③剝削階級居於統治地位,它們固有的階級偏見經常歪曲社會歷史,限制並束縛瞭人們的認識。因此以往的歷史理論盡管記錄瞭人類探索自身歷史的艱難歷程,並取得瞭某些成果,但在總體上卻一直為唯心主義所統治,成瞭它最後的一個隱蔽所。

  自近代以來,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社會關系急劇變革,原來那些隱蔽的歷史聯系逐漸被暴露出來。資本主義把社會成員區分為無產者和資產者兩大對抗階級,使原來為等級所掩蓋的社會階級關系簡單化、明朗化,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在生產關系中處於不同地位,物質利益與它們之間鬥爭的因果聯系、經濟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決定性作用日益顯露,勞動群眾作為資本主義生產和資產階級革命的主力軍作用,也愈來愈充分地表現出來。資本主義的大生產突破地域、民族、國傢的狹小界限,日益加強瞭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在經濟、政治、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和聯系。歷史本身的發展要求人們更深入地去認識社會歷史的運動並為人們排除頭腦中臆造的聯系和認識、發現支配歷史運動的客觀規律提供瞭必要條件。在此基礎上,人們對社會的認識得到瞭長足的進步。

  隨著社會歷史過程本質的暴露,同時適應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的要求,近代許多先進思想傢已著手突破長期籠罩著歷史理論的神秘觀點,嘗試運用自然的和人的觀點去理解社會發展過程。意大利歷史學傢、哲學傢G.B.維科(1668~1744)提出,歷史不是神靈任意妄為的產物,而是人們自己創造的,應當把歷史看作是按照自然的必然性有規律的發展過程。法國哲學傢C.A.愛爾維修依據唯物主義感覺論原則,指出人生下來時根本沒有任何傾向,或者帶有各種趨於一切對立的罪惡和美德的傾向,精神品質的差異乃是社會制度和教育的產物。他由此提出瞭“人是環境的產物”的著名命題。愛爾維修還明確地把“利益”概念引入倫理學,指出瞭物質利益是道德觀念的基礎。19世紀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1760~1825)已瞭解到法國革命是貴族、市民等級和無產者幾個利益彼此對立的社會集團之間的階級鬥爭,並提出瞭政治是關於生產的科學的觀點。法國復辟時期歷史學傢J.N.A.梯葉裡(1795~1856)、F.A.M.米涅(1796~1884)和F.P.G.基佐(1787~1874)不僅看到瞭階級鬥爭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還試圖探究階級鬥爭的經濟根源。他們在其歷史著作中已接近於瞭解利益是一切事業的動力,財產關系是國傢政治制度的基礎。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傢亞當·斯密(1723~1790)和D.李嘉圖(1772~1823)系統地論述瞭勞動價值論,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進行瞭分析,明確地認識到地主、工人和資本傢是構成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結構的三大基本階級。上述思想傢,除維科在否定神學歷史觀的同時觸及瞭歷史過程的規律性以外,其餘的人雖然也各有建樹,提出瞭某些深刻的思想,但畢竟沒有能夠發現歷史的本質,也不懂得歷史的規律。他們主要是致力於尋找某種解釋歷史的固定范疇。

  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傢G.W.F.黑格爾是第一個想證明歷史中有一種發展、有一種內在聯系的人。他對人類歷史從總體聯系上進行思考,論證瞭人類歷史是由低級走向高級的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他明確提出歷史人物的動機決不是歷史事變的最終原因,隱藏在這種動機背後並支配這些動機的“世界精神”才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黑格爾還從唯心辯證法出發猜測到勞動是人用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征服自然界的手段。稍後,L.費爾巴哈一反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傳統,在德國哲學中恢復瞭唯物主義的權威。他把宗教世界歸結於它的世俗基礎,指出宗教的本質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宗教的根源是人的“利己主義”,但他最終仍然是用抽象的人去解釋歷史。所有這些資產階級思想傢雖然都沒有能夠最後跳出唯心主義囹圄,但他們在探索歷史運動的根源和規律方面卻積累瞭豐富的思想資料,取得瞭許多積極的成果,為建立科學的歷史觀提供瞭思想和理論前提。

  18世紀以後,自然科學迅速發展,逐漸從以搜集材料為主的階段轉向以整理材料為主的階段,從研究既成事物的科學進到研究事物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以及把這些過程結合為一個整體的聯系的科學。特別是19世紀關於生物進化學說、細胞學說和能量守恒學說等科學中的一系列偉大發現,進一步推動人們的思維走向普遍聯系和運動發展的辯證法觀點,為實現包括歷史觀在內的整個哲學的變革提供瞭科學基礎,給予瞭方法論的啟示。

  思想史發展的趨勢預示著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是不可避免的瞭。恩格斯說:“如果說馬克思發現瞭唯物史觀,那末梯葉裡、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國所有的歷史學傢就證明,已經有人力求做到這一點,而摩爾根對於同一觀點的發現表明,做到這點的時機已經成熟瞭,這一觀點必將被發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07頁)。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固有矛盾的發展,無產階級日益壯大。到19世紀30~40年代,無產階級已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瞭歷史舞臺。它肩負著推翻資本主義統治、消滅一切剝削制度和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實現全人類解放的偉大歷史使命,要求認識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把歷史置於科學的基礎之上。無產階級的徹底革命精神以及它所從事的反對資產階級的現實鬥爭,也為打破剝削階級歷史理論的局限、創立新的歷史觀提供瞭階級的和實踐的基礎。正是在總結無產階級鬥爭經驗並批判地繼承人類一切優秀思想成果的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瞭歷史唯物主義。

  創立過程 馬克思在大學學習期間接受瞭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思想。1842年主編《萊茵報》期間,馬克思深入地接觸瞭現實社會生活,開始受到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思想的影響。1843年馬克思從批判黑格爾關於國傢和法的哲學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法的關系正像國傢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這表明,馬克思此時已轉向唯物主義。1844年馬克思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進行批判,著手分析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分析“異化勞動”,從人和物的關系中發現人與人的關系,得出瞭物質生產在社會發展中具有決定作用的認識。與此同時,恩格斯在英國曼徹斯特也從考察現實社會矛盾中認識到,在已往的歷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隻起極小作用的經濟事實,才是全部現實鬥爭和政治歷史的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9~11月合著的第一部著作《神聖傢族》中,批判瞭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觀點,他們在思想和理論上已擺脫唯心主義的羈絆,日益接近於作為歷史唯物主義重要基石的生產關系的概念。1845年馬克思更進一步開展對費爾巴哈人本學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缺點的批判。馬克思在1845年春所寫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和在1845~1846年夏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以物質資料生產的實踐活動為基礎,系統地闡明瞭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的一切變革都根源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等觀點。這些思想表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已經形成。這一新的歷史觀在馬克思1847年寫的《哲學的貧困》和馬克思與恩格斯1848年合著的《共產黨宣言》中,正式公之於世。

  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瞭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後,運用它分析近代歷史,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發展,總結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經驗,從而進一步推進瞭這一理論。1859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第一次對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扼要地作瞭系統闡述。1867年出版的馬克思的《資本論》第1卷,是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分析資本主義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果。這部科學著作以確鑿的事實表明,唯物主義歷史觀已經不是假設而是科學地證明瞭的原理。馬克思逝世以後,恩格斯在《傢庭、私有制和國傢的起源》、《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著作及有關書信中,進一步闡述並豐富瞭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容。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歐洲各國的戰友和追隨者F.梅林、P.拉法格、A.拉佈裡奧拉、W.李卜克內西(1826~1900)、A.倍倍爾(1840~1913)、E.B.巴克斯(1854~1926)以及背叛馬克思主義以前的K.考茨基,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傳播和發展都作出過貢獻;Г.В.普列漢諾夫在俄國闡發和傳播歷史唯物主義更有著特殊的貢獻。

  恩格斯逝世以後,世界歷史和人類科學進入瞭新的發展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條件已經成熟,人類歷史邁進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已由理論逐漸變為現實;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不僅影響到人類認識的結構,也使整個社會生活發生深刻的變化;帝國主義階段,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也有瞭重大變化,出現瞭許多新的思潮和學派,向馬克思主義提出瞭新挑戰。所有這些,都需要歷史唯物主義作出新的回答。

  列寧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新的歷史條件下,總結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鬥爭和蘇聯早期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和俄國民粹派、經濟派、孟什維克進行鬥爭,捍衛和發展瞭歷史唯物主義。在《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國傢與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等著作中,列寧進一步闡發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物質的社會關系決定思想的社會關系、經濟與政治的辯證關系、主觀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階級的實質和階級鬥爭的作用、國傢的本質和形式、個人和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以及群眾、階級、政黨和領袖的辯證關系等歷史唯物主義重要原理。繼列寧之後,斯大林在《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等著作中,具體闡明瞭歷史唯物主義在指導社會實踐中的意義、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及其相互關系的原理以及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等問題,進一步充實瞭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容。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大大加速瞭馬克思主義在世界各國的傳播。各國無產階級政黨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本國具體情況相結合的過程中,都為歷史唯物主義增添瞭新的內容。中國共產黨為此作出瞭卓越貢獻。自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李達等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把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傳入中國之後,便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長期鬥爭中,把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取得瞭輝煌的勝利。毛澤東從分析中國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出發,依據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的原理而制定的一切為瞭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路線和工作方法,依據歷史唯物主義關於國傢、階級鬥爭、社會革命的學說提出的關於革命戰爭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以及人民戰爭、人民軍隊的理論,關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矛盾的特點及其解決途徑的理論,關於社會基本矛盾、正確區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以及關於科學文化藝術的發展規律和道路等理論,都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瞭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內容。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提出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社會階級和階級鬥爭的新特點、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和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以及建設兩個文明的辯證關系和基本方法等思想和理論,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新貢獻。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歷史唯物主義以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作為理解人及其歷史活動的出發點,從而正確地解決瞭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這個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它認為,在社會生活中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不是社會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決定社會的物質生活,而是社會的物質生活制約著社會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歷史唯物主義並不否認社會意識、社會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在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作用,但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在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在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經濟學中去尋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25頁)。圍繞著科學解決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可以歸結為:

  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前提 歷史唯物主義發現瞭一個十分明顯而以前完全被人們忽略的事實,這就是“人們為瞭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瞭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2頁)。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使人類和動物區別開來的第一個歷史行動,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而人類生存發展的前提也就是整個社會歷史運動的基礎。無論在哪一個社會中,人們都必須首先解決生活必需品的生產問題,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哲學、宗教等活動,沒有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就不可能有其他種種社會活動,也就不會有歷史。人們生產他們必需的物質資料,也就間接地生產著他們的物質生活本身。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的發展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系創造著相應的原理、觀念和范疇。同社會生活以生產活動為前提相適應,勞動生產觀點就成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基本觀點。歷史唯物主義正是“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瞭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

  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構成統 一的社會有機系統 歷史唯物主義發現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中,不僅要同自然界發生關系,而且彼此之間還要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即生產關系。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該社會的經濟結構。這種社會經濟結構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在它之上豎立著由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構成的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作為經濟基礎的生產關系又以生產力為其根源。歷史唯物主義從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由此發現瞭決定其餘一切社會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

  歷史唯物主義肯定經濟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同時也充分估計到其他社會因素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它十分重視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恩格斯說:“整個偉大的發展過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進行的(雖然相互作用的力量很不均衡:其中經濟運動是更有力得多的、最原始的、最有決定性的),這裡沒有任何絕對的東西,一切都是相對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87頁)。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是在其內在矛盾的推動下不斷發展變化的活的機體。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雖然生產力決定著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但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卻並不總是相互適應的。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活躍的因素。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在一定階段上生產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人們為瞭不致喪失已經獲得的新的生產力,不能不去改變陳舊的生產關系,建立適合於生產力發展的新的生產關系。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遲或早地跟著發生變革。這就是由社會基本矛盾所推動的社會發展的一般過程。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反映到人們的社會關系上,形成人們之間以及不同社會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這種矛盾在以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中表現為經濟利益根本對立的社會階級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中則表現為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人民內部的各種矛盾。階級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隻有通過階級鬥爭才能獲得解決,階級鬥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由階級社會向無階級社會過渡的社會主義社會裡,隨著階級逐漸被消滅,人民內部的各種矛盾便突出出來,並上升到主要地位,於是正確地解決人民內部各種矛盾便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類社會的發展決定於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發展,而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及其發展是通過勞動者的活動來實現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變革,在階級社會裡主要是通過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階級鬥爭來實現的。因此,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首先就是物質資料生產者的歷史、勞動群眾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社會前進的決定力量。它不否認每個參加歷史運動的人都有自己的一份作用,但各種不同的人由於種種不同的條件,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傑出的人物具有比一般人更大的作用,他們的活動可以加速或者延緩歷史運動的進程,並影響歷史的局部面貌。它所否認的,隻是那種把歷史歸結為少數傑出人物的創造,完全忽視人民群眾的活動的英雄史觀。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不是英雄創造歷史,而是歷史創造英雄。不論何種“天才”,他們隻有參加群眾鬥爭、吸收群眾智慧並自覺地去實現歷史規律的要求,才能對歷史發展起更大的作用。

  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的一切變化都必須通過人們的活動,人類歷史是人們自己創造的,但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不是在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既定條件下創造的。生產關系不是人們任意選定的,也不能由人們任意變革,它是由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的;人們對生產力也不能任意創造,作為改造自然的物質力量,生產力屬於一種既得的力量,屬於已往人們活動的產物,人們隻能從歷史上繼承下來的已有生產力的基礎上去進一步提高。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由人們的活動所構成的社會歷史的發展,同自然界的運動一樣,也是一個由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所支配的物質運動過程。每一生產關系的總和標志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一個特殊階段,構成相互區別的社會經濟形態。人類歷史就是由生產方式的發展所決定的不同社會形態,即由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它的初級階段)依次更替的歷史。社會經濟形態的這種發展,表明瞭它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已往的歷史理論由於忽視歷史的現實基礎,從歷史中完全排除瞭人對自然界的關系,不善於把人的思想和動機歸結於物質的社會關系,因而都不能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理解為自然歷史過程,都不能從歷史自身的聯系去說明歷史運動的規律。列寧指出:“隻有把社會關系歸結於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做自然歷史過程”(《列寧選集》第1卷,第8頁)。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集中地包含在馬克思的下述經典表述中:“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隻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瞭。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2~83頁)。

  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科學思想中的偉大成果,為人類認識開辟瞭一個新的廣闊的科學領域。

  實現瞭整個社會歷史觀的變革 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或者說徹底發揮唯物主義,把它運用於社會現象,這就克服瞭以往一切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①停留於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考究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發現社會關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看出物質生產發展程度是這種關系的根源;②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歷史唯物主義徹底推翻瞭唯心史觀,第一次為人們提供瞭觀察社會歷史現象的唯物主義方法即社會科學方法,使人們有可能透過撲朔迷離的表面現象,深入歷史過程的本質,認識歷史運動規律,使社會歷史理論變成具有與自然科學同樣精確性的科學理論。它對歷史科學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發現。

  實現瞭哲學的變革 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一切其他活動的基礎、生產關系是人們其他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的理論,為科學地解決意識與物質的關系問題提供瞭實踐的根據和基礎。由此哲學才有可能把意識與物質統一起來,把辯證法與唯物論統一起來。歷史唯物主義把唯物主義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徹底否定瞭以主觀虛構的聯系代替歷史真實聯系的“歷史哲學”理論,使自然觀與歷史觀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統一起來,使唯物主義第一次成為包括社會生活在內的完備徹底的理論,成為具有科學性的一般世界觀理論。沒有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便不會有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也就不可能完成向科學理論的轉變。

  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奠定瞭歷史理論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為揭示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發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運動規律提供瞭科學的方法。隻有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基礎上,才能創立剩餘價值學說;有瞭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社會主義才能從空想變成科學。歷史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論基礎。在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百餘年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蓬勃發展,俄國工人階級取得瞭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取得瞭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當前,世界上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已經或者正在走向社會主義道路,開始邁進自覺地創造人類歷史的發展階段。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解放全人類的最銳利的思想武器。

  

參考書目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恩格斯:《傢庭、私有制和國傢的起源》,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國傢與革命》,見《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斯大林:《論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見《斯大林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見《毛澤東著作選讀》(甲種本)下冊,人民出版社,北京,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