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形式為“如果A則B”的複合命題。又稱條件命題。其在前的支命題叫做前件,在後的支命題叫做後件。假言命題陳述一種事物情況是另一種事物情況的條件。在形式邏輯中,命題聯結詞“如果,則”被理解為“前件真而後件假”是假的,即“如果 A則B”假,當且僅當A 真而B假;而當A假時,整個複合命題總是真的。在現代邏輯中,命題之間的這樣的真假關係叫做實質蘊涵。在日常語言中,關於“如果,則”可能還有其他含義,如因果聯繫、推論關係等等。

  在假言言命題中,“如果A則B”陳述A是B的充分條件,但它並不意味著“如果B則A”或“如果不A則不B”,即它並不同時陳述A是B的必要條件。其具體例子“如果一個三角形是等邊的,則它是等角的”,並不意味著“如果一個三角形是等角的,則它是等邊的”,也不意味著“如果一個三角形不是等邊的,則它不是等角的”。

  古希臘邏輯學傢泰奧弗拉斯多和麥加拉學派的邏輯學傢都細致地研究過假言命題及有關的推理。麥加拉學者費羅,第一次給瞭“如果,則”以真值函項的解釋。他事實上把“如果 A則B”定義為“並非 A而非B”。現代邏輯還提出一種雙條件命題,或者叫做等值命題,其形式為“A當且僅當B”。“當且僅當”的含義是真假相同。“A當且僅當B”可以分析為“如果 A則B,並且如果B則A”。等值命題的具體例子,如“一個三角形是等邊的當且僅當它是等角的”。

  假言命題和等值命題在中國有關傳統邏輯的書中分別稱為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和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命題,“如果A則B”等值於“如果不B則不A”,它正好陳述B是A的必要條件。在漢語裡,“隻有A才B”、“除非A不B”的含義與“如果不A則不B”、“如果B則A”相當,因而中國邏輯學界大都把“隻有A才B”叫做必要條件假言命題的形式。“隻有,才”可理解為“前件假而後件真”是假的,即“隻有A才B”假,當且僅當 A假而B真;當A真時,整個復合命題總是真的。這種命題的具體例子如“一個三角形隻有是等邊的它才是等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