É.H.吉爾松

  法國哲學傢、歷史學傢,新湯瑪斯主義的代表之一。1884年6月13日生於巴黎一個天主教徒傢庭。1913年獲得博士學位,從此專門從事中世紀哲學史的研究。曾任巴黎大學中世紀哲學教授。1929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任教,組組織成立“中世紀研究所”。1932年任法蘭西公學教授。1947年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1950年因政治原因離開法國,赴多倫多大學任教直至1955年。吉爾松晚年多次去美國等地講學,宣傳托馬斯主義。1978年9月20日於格拉旺逝世。主要著作有:《中世紀哲學》(1922)、《聖奧古斯丁研究導論》(1930)、《存在與本質》(1948)、《基督教哲學概論》(1960)等。

  吉爾松畢生致力於中世紀經院哲學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他認為,中世紀經院哲學尤其是托馬斯主義是空前絕後的哲學體系,它促進瞭基督教哲學的發展,基督教哲學超過瞭古希臘哲學。他強調指出,托馬斯主義無論對中世紀哲學史還是對西方思想史都起瞭決定性的作用,甚至認為托馬斯主義至今還具有現實意義。在他看來,現代哲學思想淵源於中世紀托馬斯哲學,而且托馬斯·阿奎那先於R.笛卡爾提出理性問題,是現代理性主義的奠基人。吉爾松認為,托馬斯主義為現代哲學開辟瞭道路,因而他一再主張“回到中世紀去”。吉爾松與其他新托馬斯主義的代表人物一樣,企圖調和理性與信仰,認為哲學並不排斥神學,而是需要神學。基督教哲學的特征就是神學。現代哲學也並非真正反對神學,而是在建立一種自然的神學。他強調,真正的哲學必須以信仰為出發點。對理性來說,信仰是不可缺少的。信仰是人類知識的要素,信仰包含人類知識的全部價值,人的智慧無非是信仰的結果。他指出,基督教哲學特別是托馬斯主義是真正的哲學,而真正的哲學歷來和真正的宗教聯在一起。古往今來,哲學的生命力就在於信仰和神學,真正的哲學傢也永遠是神學傢。吉爾松的目的在於使哲學回歸於神學,使之像中世紀那樣,與神學混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