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常見病證。指外力下引起腦髓損傷。輕者腦髓被震、氣血受損,重則傷及腦髓實質。危重病例約占四分之一,死亡率居各類損傷的首位。

  有關頭部內傷的記載始見於《內經》,宋代《聖濟總錄》有“凡腦為物所擊傷破而髓出者”的條目,清代《醫宗金鑒》對頭部損傷影響腦髓的不同臨床表現有較詳細的描述,治療方法也更豐富。現代根據中醫對頭部內傷的辨證論治方法,治療腦震盪、慢性硬膜下血腫、腦外傷後綜合征有較好的效果,對急性顱內血腫也有一定療效。

  頭部內傷的病因多為直接暴力,如重物擊打頭部,或墮跌、沖撞致頭部擊撞硬物。但足跟或臀部著力,暴力傳導向上,或胸腹部突然受到嚴重的擠壓沖擊,其間血流以較快速度及較大壓力向上沖擊也會損傷腦髓。

  頭部內傷的病機有氣閉、瘀阻與痰濁的不同。損傷初期多表現為昏迷,氣閉為主者昏迷而不深,為時亦短;瘀阻為主則昏迷深長;昏迷時久者多兼痰濁或痰瘀交凝。頭部內傷也分虛實。如新傷一般屬實,但若原系虛羸之體,或外傷後失血,氣隨血脫,則為虛證或虛中夾實證。

  頭部內傷的治療以活血化瘀為主。損傷初起,昏迷不深,為時短暫,為氣閉壅塞,治宜開竅通閉,用蘇合香丸,外治法用燃煤淬入醋內,使其氣熏鼻也能收到開竅醒神之效。此外還可拿捏肩井、腋靈、帶脈、髀關等穴,或針刺人中、十宣、湧泉等穴開竅促蘇。昏迷時久而深,多屬瘀蒙諸竅,宜逐瘀醒腦,用顱內消瘀湯加減。熱象明顯者加安宮牛黃丸;動風抽搐者加用紫雪丹,兼有痰濁者加至寶丹。外有出血者應予止血,氣隨血脫者用獨參湯或參附湯。

  昏憒清醒後多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有的有失語偏癱,癡呆遲鈍等癥,以活血化瘀、升清降濁為主,常用柴胡細辛湯、防風歸芎湯加減。嘔惡頻繁者合左金丸或玉樞丹;失語者用解語丹;偏癱者用指迷茯苓丸、補陽還五湯。癥情日久不愈,暈痛並作,煩躁難寐為肝陽亢盛,治宜平肝潛陽,用建瓴湯、天麻鉤藤湯等。若頭痛重著或頭重如裹,心煩胸悶,屬痰濁中阻,宜化痰健運,從半夏白術天麻湯、溫膽湯加減。頭暈目眩耳鳴,為髓海不足,治宜補腎生髓,用杞菊地黃丸加味,失語日久屬虛,用地黃飲子。心神不安,怔忡多夢者宜養心安神,用天王補心丹。眩暈短氣,神萎倦怠;面㿠少華者為氣血虧損,用歸脾湯益氣養血。醒後內服治療的同時,用手法點按頭部穴位則有助於疏通氣血,針灸、氣功也能使癥狀緩解。

  護理是治療頭部內傷的重要環節,不僅損傷初期、病情重危時須認真細致地做好各項護理,即使病情有所緩解時也應置患者於安靜的環境,給以清淡易消化又富於營養的食物。心理護理尤為重要,應使患者對病情有正確認識,避免惱怒煩躁。在恢復期還應鼓勵其適當鍛煉以助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