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類行為與疾病的關係以及利用行為幹預的方法防治疾病的科學。

  行為科學一詞出現在40年代,是美國一些科學傢創用的。它研究人類行為的發生、進化和發展以及正常、異常行為的特徵及其預防和矯正,是一門新興的跨學科的邊緣科學。它涉及生物學、生態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一個生物體要接受許多性質不同的外界刺激,並對此作出各種反應,以保持體內、外環境的平衡。人是社會動物,所面臨的刺激激除瞭物理、化學和生物性的刺激外,還有心理社會性刺激,並對此表現出各種行為。

  把行為科學應用於醫學研究,便是行為醫學。它是1960年代後才發展起來的。和1977年聯絡精神病學傢G.L.恩格爾提倡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一樣,行為醫學的發展從另一個側面來彌補現代醫學的缺點和不足。

  現代醫學是從歐洲文藝復興以後發展起來的,它的研究方法是因素分析,對疾病的認識由器官到組織、細胞、分子,逐步深入。它對人類保健作出瞭巨大貢獻,被稱為生物醫學。但醫生們註意的焦點漸由整體轉向有病的組織和細胞,忽視瞭人的整體,忽視瞭人類行為、生活方式與疾病之間的關系。人類的不良行為和習慣,尤其是各種自殘行為如酗酒、藥物依賴、吸煙、貪食、體力勞動減少等等引起瞭許多疾病如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癥、中毒等等,這些疾病已經成為當今時代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問題。研究這些行為的形成原因,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增加體力活動等等,都是行為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另外,行為醫學還研究用行為矯正方法治療其他適應不良的行為如性變態、各種神經癥、性功能障礙以及口吃、咬指甲、遺尿等兒童行為問題,還包括某些反社會行為如說謊、偷盜等不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