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型。急性前列腺炎表現全身感染和膀胱、尿道的刺激癥狀。自從廣泛應用抗生素,急性病例已顯著減少。慢性前列腺炎為青壯年男性的常見病,約占泌尿科門診病人的25%,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由於腺體病變使分泌物瘀積和許多抗菌藥物不易進入感染腺體,故療效不佳,需採用中西醫結合的多種方法進行綜合治療。

  急性前列腺炎 可源於尿道炎,但其原發感染灶來自身體其他部位者並不少見。

  病因和病理 急性前列腺炎的致病菌與感染途徑有關。一般多繼發於尿道感染,致病菌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多數為大腸桿菌。經血行感染者,致病菌來自皮膚、扁桃體、牙齒和呼吸道病變,以球菌為主,如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卡他性後尿道炎向前列腺腺管蔓延,引起充血、水腫及膿細胞浸潤,繼而向腺泡發展,使前列腺腫脹。有時腺管腔狹窄,可形成多個小膿腫。感染局限於一葉,也可能擴展至實質或侵及整個腺體,甚至蔓延至輸精管壺腹部或精囊。

  臨床表現 發病急驟,有發熱、畏寒、惡心、嘔吐等全身癥狀,伴有會陰部疼痛,並向腰、下腹及大腿等處放射。炎癥可刺激直腸,引起排便時劇痛和膨脹沉重感。常合並尿道、膀胱炎,出現尿頻、尿急、排尿時灼痛和肉眼血尿,偶因膀胱頸部水腫、痙攣,發生排尿困難或尿瀦留。有前列腺膿腫形成時,全身和局部癥狀更突出,膿腫可向尿道、直腸或會陰部潰破,膿液一旦排出,癥狀迅速緩解。

  診斷 除臨床表現外,直腸指診可觸及腫脹、飽滿的前列腺,壓痛明顯。有膿腫形成時,兩側腺葉不對稱,可能有局限性波動。急性期切忌前列腺按摩,防止感染向附睪、睪丸擴散,或細菌進入血液引起菌血癥。尿道分泌物可塗片染色鏡檢和做細菌培養。尿液鏡檢常見較多紅細胞或成堆膿細胞。三杯試驗的第1杯尿微混,鏡檢可見白細胞,第2杯尿色清,無白細胞,第3杯尿混濁,有大量白細胞和膿細胞。

  治療 急性期病人宜臥床休息。使用磺胺甲基異攠唑(SMZ)、甲氧芐氨嘧啶(TMP),或青黴素、氨基芐青黴素、鏈黴素、慶大黴素等抗生素,輔以解痙、鎮痛藥和通便藥,同時進行溫水坐浴和透熱電療,一般能迅速控制癥狀。若癥狀未能緩解,經檢查證實有前列腺膿腫,應經會陰或直腸切開引流,膿腫局限在腺體內,也可經尿道鏡穿刺或用電切鏡經尿道切開排膿。

  慢性前列腺炎 比急性前列腺炎多見。近年將慢性前列腺炎分為:①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②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③前列腺痛,即癥狀似炎癥,前列腺液正常。

  病因和病理 慢性前列腺炎按病因分為細菌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病兩類。細菌性前列腺炎可因急性病變未徹底治療轉變為慢性,也可經尿道、血行、淋巴等途徑蔓延或侵入腺體。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的致病菌各傢報告不一致,有的報道以革蘭氏陰性細菌為主,另有報告多數為革蘭氏陽性細菌。細菌性前列腺炎的組織學改變為腺泡及其周圍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不同程度的結締組織增生。有的腺管狹窄或被膿細胞、上皮細胞阻塞,分泌物瘀積在腺泡內,使腺體柔韌、增大。前列腺感染反復發作,引起局部纖維化,使腺體縮小變硬,有的後尿道發生纖維化,導致膀胱頸硬化和後尿道狹窄。前列腺病的病因不明,可能與病毒、結石、致敏原等有關,前列腺局部充血也是主要的因素。性生活過多、性交中斷、便秘、飲酒或吃刺激性食物,都可引起前列腺慢性充血。前列腺病的組織學改變可見間質水腫、腺泡擴張,分泌物瘀積在腺泡內,若未合並感染,腺體組織無明顯炎性細胞浸潤,分泌物內無紅細胞和白細胞增多現象。

  臨床表現 慢性前列腺炎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與局部病變不一致。排尿異常有尿頻、尿急、排尿不盡感、尿道灼熱或刺痛。前列腺溢漏表現為排尿和大便終末時尿道口有白色分泌物滴出,病人常認為是精液排出,造成精神負擔。前列腺觸診時輕按腺體極易排出稀薄的前列腺液,鏡檢白細胞不增多。前列腺溢漏是腺管松弛,使前列腺液易向尿道溢出,並不是炎癥所致。前列腺痛表現為會陰部不適或疼痛,有的在腰骶部、恥骨上、腹股溝和精索等處疼痛和壓痛,疼痛原因可能與炎癥有關,但多數病人是尿道、前列腺肌肉受壓刺激,或是盆底肌肉群的自發性張力增強和痙攣性收縮,也可能是神經性肌痛。此外,慢性前列腺炎可伴有陽萎、早泄、遺精、射精痛等性功能障礙,以及頭昏、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等神經癥的癥狀。

  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癥狀分析、直腸指檢及實驗室檢查等進行診斷。臨床將慢性前列腺炎分為細菌性前列腺炎、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病)及植物神經性泌尿生殖器綜合征等三類,進行臨床分類對治療有一定參考價值。直腸指診前列腺的大小和硬度各不相同,前列腺溢漏時腺體腫脹、柔軟,長期炎癥引起纖維化,則使腺體縮小、變硬。有時前列腺間質內瘀積精液成分和細菌產物,因異物反應形成肉芽腫性前列腺炎,觸診腺體出現硬結,與癌腫不易鑒別,需經會陰或直腸穿刺取組織活檢才能作出診斷。前列腺液鏡檢每高倍鏡視野內白細胞10個以上或成堆出現,卵磷脂體減少或消失,可作為慢性前列腺炎的診斷依據。前列腺液細菌培養易被污染,采用尿液和前列腺液分段檢查,結果較準確,有助於確診細菌性前列腺炎,並與尿路感染鑒別。尿液和前列腺液分段檢查的方法為:收集前段尿液10ml(VB1),排尿100~200ml後,再收集中段尿10ml(VB2),按摩前列腺收集前列腺液數滴(EPS),按摩後再收集前段尿10ml(VB3),上述諸標本分別作細菌培養和菌落計數。分析檢查結果:若VB1VB2無細菌或菌落數少於3000/ml,而EPS或VB3超過5000/ml,可確診為細菌性前列腺炎。若EPS不能取得,VB3的菌落數2倍於VB1,亦有診斷意義。慢性炎癥的前列腺液pH值可上升至7~8(正常值pH6.5),鋅含量降低至14.5±16μg/ml(正常值488±18μg/ml),免疫球蛋白明顯升高,尤以IgA為突出。

  治療 慢性前列腺炎常遷延不愈或反復發作,需使用中西醫藥物和其他輔助療法進行綜合治療。由於許多藥物不易自血漿越過前列腺上皮脂膜彌散入前列腺液,影響藥物的抗菌效果。隻有脂溶性、堿性或與蛋白結合少的藥物,才能在前列腺液內達到較高的濃度,如 SMZ、TMP 、氟嗪酸紅黴素、強力黴素、卡那黴素、林可黴素等。中藥常與上述抗菌藥物結合使用,治則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局部治療包括前列腺按摩,每周1~2次;溫水坐浴,每天一次,前列腺區中波或短波透熱電療及抗菌藥物遊子導入。合並後尿道感染者可經尿道灌註10%弱蛋白銀;通過尿道鏡塗佈10%硝酸銀。有尿道狹窄者定期作尿道擴張,口服菠羅蛋白酶或肌註蛋白酶。對久治不愈者,可將抗生素經會陰註射至前列腺內或其周圍,也可經皮穿刺或在陰囊作小切口,提出輸精管,將抗生素經輸精管直接註入精囊。慢性前列腺炎一般不采用手術治療,但在合並前列腺結石,伴有膀胱頸部硬化、尿道嵴肥大的病人,用電切鏡經尿道施行前列腺切除或膀胱頸部分切除,可取得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