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椎間盤變性引起的一種退行性關節病,多見於中年以上的人,男性多於女性,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高,但60歲以後卻降低。多因脊神經根受壓,表現向下放射到臂部的感覺異常。

  椎骨之間的解剖和生理 脊柱由24塊椎骨及骶骨、尾骨組成。兩個椎骨之間有兩種不同類型的連結:椎體間關節(椎間盤)是微動關節,椎間關節(關節突關節)是動關節。椎間盤是胎兒期脊索的殘留,由外部的纖維環和內部部的髓核構成。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面組成椎間關節,頸部者關節囊松弛,胸部者緊張,腰部者增厚。

  青年期的椎間盤,髓核與纖維環分界清楚;成年期早期的椎間盤,其基質的化學成分發生變化,粘多糖減少,髓核的纖維成分增多,與水的結合性能減退;老年期的椎間盤,其髓核幾乎變為膠原樣結構,椎間盤的彈性消退,不能吸收震蕩,而且椎間隙變狹窄。這種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的退行變化屬於生理性改變,但如果超越范圍就成為病理性改變。

  病理變化 椎間盤變性多先出現在脊柱前凸和活動范圍較大的部位,如下部頸椎、下部胸椎、下部腰椎和腰骶部,發生於頸椎者稱頸椎病。

  在早期,椎間盤變性的程度因部位不同而異,受應力較大的部位變性嚴重。纖維環變性後可出現裂隙,髓核受壓可穿過裂隙向外突出,並引起癥狀,稱為椎間盤突出癥。此癥的發病年齡較輕,多在30~45歲之間。容易發生於脊柱活動度較大的部位,如腰椎和頸椎,而頸椎椎間盤突出癥較腰椎者少見。頸椎椎間盤突出多與外傷有關,急性發病。髓核突向後外方時,若壓迫神經根,則出現神經根受累癥狀,若向後方呈中心性突出,則壓迫頸段脊髓而引起後果嚴重的四肢癱瘓。

  椎間盤變性後,抗張力和抗壓力的性能減退,兩椎骨間出現不穩(不穩期)現象,容易因受外力而損傷。椎間盤受到壓力時,往往向四周膨出。纖維環附著於椎體的部位出現牽拉性骨質增生。椎間關節由於椎骨間的不穩而活動度增大,其關節囊松弛,直立位時其上一椎體的下關節面向下滑移呈過伸現象(過伸期),出現半脫位,椎骨間的不穩程度更加嚴重。椎間關節半脫位,使椎間孔間隙狹窄,其中的神經根受擠壓而出現癥狀。隨著變性程度的加重,椎間盤向四周膨出更加明顯,椎體間隙狹窄(狹窄期),骨質增生明顯;椎間關節變性亦加重而有明顯骨質增生。此時,椎骨間的穩定性反而增強,不易出現急性癥狀,但由於骨質增生而椎管狹窄(包括椎間孔狹窄),脊髓或神經根受擠壓而出現癥狀。骨刺突向側方時,可壓迫椎動脈。若骨質增生發展緩慢,增大程度不大,未壓擠脊髓或神經根時,並不出現癥狀,但此時可因其他因素,如椎間盤膨出突然增大或受到輕微外傷,而出現癥狀。

  臨床類型 頸椎間盤變性後,出現椎骨間不穩,容易發生頸部勞損癥狀,稱為勞損性頸椎病。鄰近神經根受累時,稱為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受累時,稱為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受累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癥狀時,稱為椎動脈型頸椎病;以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為主要癥狀者,稱為交感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 因椎間盤變性突出或骨刺形成,頸神經根受壓出現頸肩臂痛的綜合征,發病率最高,占全部頸椎病的60%以上。以頸5~6及頸6~7間最多見。

  發病人年齡多在40歲以上。逐漸頸痛,早起時較嚴重,疼痛部位在頸後,疼痛可放射至枕部、前額部、肩胛部和一側上肢。有時上肢有感覺異常、無力感以及動作笨拙。頸部活動受限,頸活動時或咳嗽、打噴嚏時癥狀加重。急性發病時疼痛較劇烈,沿受累神經根走行,呈燒灼樣、刀刺樣、觸電樣或針刺樣疼痛。頸部呈不同程度的僵硬,有肌緊張,甚至呈痛性斜頸畸形。重壓頭頂部或牽拉患側上肢時,癥狀加重。下部頸椎棘突和棘突旁以及頸部側方椎間孔部有壓痛,並有放射痛。因受累神經不同,臨床癥狀和體癥各異。①頸4~5椎間盤病變,頸5神經根受累。疼痛經肩部向上臂外側、前臂橈側放射到腕,有麻木感,手部感覺無異常。肩關節外展力量減弱,肩部外側可有感覺減退區。②頸6椎間盤病變,頸6脊神經根受累。疼痛經肩部向上臂外側、前臂橈側放射到拇指和食指,並有麻木感。前臂橈側和拇指感覺異常,痛覺過敏或痛覺減退。屈肘力量減弱,肱二頭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患側肩胛骨內緣上部常有疼痛和壓痛。③頸6~7椎間盤病變,頸7神經根受累。疼痛經肩部向上臂外側和前臂放射到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並有麻木感。伸肘力量減弱,肱三頭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伸腕及伸指肌力可減弱,患側肩胛骨內緣中部可有疼痛及壓痛。④頸71椎間盤病變,頸8神經根受累。麻痛沿上臂內側、前臂尺側放射到無名指和小指。上肢腱反射正常,手的內在肌肌力減弱,患側肩胛骨內緣下部疼痛、壓痛。前胸部亦可疼痛,胸大肌有壓痛。頸椎X射線照片可見頸椎生理前凸變小,甚至反張,椎間盤邊緣部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項韌帶鈣化,椎間孔縮窄;伸屈位可見椎骨間不穩,前後移動程度增大。

  脊髓型頸椎病 突出物(如骨刺和膨出的椎間盤或肥厚的黃韌帶)壓迫脊髓所引起的以四肢不同程度的癱瘓為特征的綜合征,約占全部頸椎病的10~15%。癥狀繁多,既有脊髓受累癥狀,也可有神經根受累癥狀。急性發病多因輕微外傷而發生四肢癱瘓或一側上下肢偏癱。一般發病緩慢。最初,一側或雙側下肢無力感、麻木、發僵、行路困難;繼之,一側或兩側手麻木、無力、不靈活、持物易脫落。有時先出現上肢癥狀。而後出現下肢癥狀。軀幹部常有緊束感。嚴重者上下肢痙攣,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困難。頸部活動多無明顯限制。病損節段神經根支配的上肢肌張力減退,腱反射減退或消失,病損水平以下的肌張力增強,腱反射亢進,髕陣攣和踝陣攣陰性,腹壁反射和提睪反射減弱或消失。病理反射,如手的霍夫曼氏征(檢查者托住患者的手,使其腕關節稍背屈,以自己的中指、食指夾住其中指,以拇指急速彈刮患者中指指甲,則其拇指及中指出現屈曲動作)和足的羅索利莫氏征(輕叩趾基底部或將趾推向足背,則足趾蹠曲),巴賓斯基氏征(輕劃足底外緣則拇趾背屈,其餘四趾扇形分開)和查多克氏征(刺激外踝下部則拇趾伸直)等陰性。可有感覺減退區,但分佈各異,對估計病損節段水平並無重要意義。奎肯斯泰特氏試驗可呈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腦脊液蛋白質較正常值增高,但不超過100mg%。CT檢查能觀察骨質增生和椎管狹窄的程度,脊髓造影能確定脊髓受壓梗阻部位,磁共振檢查能顯示脊髓受壓的影像。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以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癥狀為特征。頸椎間盤變性時,不但能影響軀體神經,亦能直接或反射性地影響交感神經,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表現與神經癥很難鑒別。此癥多表現為主觀癥狀,體癥很少。常見的癥狀和體征有:偏頭痛、後頭痛;視力模糊、畏光、流淚、眼球脹感、眼球後疼痛、視力減退甚至喪失;耳鳴、聽力減退甚至耳聾;說話無力,聲音嘶啞甚至失音;流涕或鼻幹,咽部異物感;面部麻木,易出汗或幹燥;兩腿發軟,行路遲緩,肢體腫脹麻木;心律失常,胸前疼痛,血壓增高;瞳孔縮小,眼瞼下垂,眼球下陷(霍納氏征陽性),或瞳孔擴大並眼裂變寬,重壓頭頂時,癥狀加重,牽拉頭時癥狀減輕。頸交感神經封閉或頸硬膜外封閉能使癥狀明顯減輕甚至完全消失。

  椎動脈型頸椎病 因椎-基底動脈供血障礙所引起。椎間盤變性後,椎動脈可受到骨刺的擠壓,椎動脈又可因椎骨間不穩而扭曲或痙攣,從而出現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癥狀。常見的癥狀有:發作性眩暈、復視、眼球震顫;有時惡心、嘔吐、耳鳴甚至耳聾;下肢突然無力而猝倒;意識往往清楚。癥狀多在頭頸活動到某一位置時發生。有時出現肢體麻木、一過性癱瘓和發作性昏迷。椎動脈造影對診斷有幫助。

  治療 適當限制頸部活動,使頸部休息,多能使癥狀減退。疼痛輕者可用軟圍領,疼痛劇烈者往往需用頸支架保護。頜枕帶間斷頸牽引,能消除肌緊張,解除神經受壓,緩解疼痛(見牽引)。但有時牽引卻使癥狀加重。物理治療能使癥狀減輕、消退,配合主動肌肉鍛煉效果更好,肌肉鍛煉不但可防止肌萎縮,而且可增強肌力,增強頸椎的穩定性並防止癥狀再出現。推拿按摩治療有時能得到奇特的效果,但對脊髓型和椎動脈型頸椎病無益宜慎重。針灸、藥物和封閉療法對解除癥狀都有良好的作用。上述綜合性治療,對約90%以上的頸椎病病人都有效。

  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可行手術治療。病變在不穩期和過伸期的病例,采用前路手術,切除椎間盤並行椎體間植骨融合術效果良好。脊髓型頸椎病病例,椎管十分狹窄,適於後路手術,先行廣泛椎板切除術以解除脊髓受壓,再行不穩節段椎體間融合術。有人主張從後路行頸椎椎管擴大椎板成形術,而不再行前路椎間植骨融合術,效果良好。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例,鉤突部骨刺較大者,可采用側前路手術,切除鉤突骨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