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外界因素引起的外耳、中耳或內耳的損傷。耳廓為暴露部分,易受直接外傷。除直接暴力外,其他因素如爆炸氣浪、氣壓變化和雜訊也可引起中耳或內耳損傷。

  外耳損傷早期呈現血腫、出血和感染,晚期出現畸形,早期的治療是排除血腫、止血、止痛和預防感染,盡可能保存皮膚和軟骨,早期復位縫合,恢復外貌和減少畸形。若全耳廓斷離,應控制感染,再植可望成功。外耳道傷應取出汙物及血塊,用無菌紗條填塞,防止發生狹窄。

>  挖耳、取異物、爆炸和掌擊耳部可致鼓膜破裂,出現耳痛、耳鳴或耳聾,可伴有眩暈,檢查見外耳道內有鮮血,穿孔位於鼓膜的後下方和前下方。宜采用幹燥療法,用酒精消毒外耳道,置消毒棉球於外耳道口,禁止沖洗。

  爆震可引起內耳損傷,出現耳鳴、耳聾、眩暈、眼震和平衡失調,呈感音性聾或混合性聾,目前尚無特效療法,可試用興奮神經或擴張血管的物理療法和藥物療法,也可配助聽器。

  一次短暫的強噪聲或長期反復接觸噪聲可致聽力下降,統稱噪聲性聽力損傷。噪聲主要損傷2000Hz以上高頻聽力,純音聽力曲線高頻部呈“V”型下陷。下陷的中心頻率多在6000Hz或4000Hz,其次為3000Hz。一次噪聲所致的聽力損傷稱急性聲損傷,損傷輕者常無自覺癥狀,重者聽力下降明顯,兩耳損傷程度常不等,朝向聲源一側輕重。治療要及時給予改善內耳微循環及利於細胞代謝的藥物。長期反復噪聲所致的聽力損傷稱噪聲性聾,兩耳聽力損傷對稱,伴耳鳴,6000Hz及4000Hz損失最重,其次是3000Hz。預防的方法是控制噪聲源,可用耳塞、耳罩和隔聲帽等進行個人防護,對噪聲敏感者和耳聾重者應避免在噪聲環境中工作。

  當咽鼓管不能及時開放,不能平衡中耳腔內外壓力差時,引起耳氣壓損傷,出現耳痛、耳聾或阻塞感,檢查發現鼓膜充血,鼓室滲液和積血,甚至穿孔,當傷及內耳時可出現感音性聾。治療的目的是解除咽鼓管的阻塞,使中耳內外壓力平衡。預防的關鍵是改善飛機艙內氣壓調節,禁忌感冒飛行,教會飛行人員及時做開放咽鼓管的動作。治療的目的是解除咽鼓管阻塞,可用消炎藥物、放射線照射減少淋巴組織,針刺治療改善咽鼓管的開放功能,也可做鼓膜造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