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魯斯氏桿菌(簡稱佈氏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慢性傳染病。又稱馬爾他熱或波狀熱。主要表現長期發熱、多汗和關節痛等,血或骨髓培養分離到佈氏桿菌即可確診。四環素及鏈黴素聯合治療對急、慢性病例均有效。預後良好,病死率很低,多數患者於3~6個月內可恢復健康,即使無抗菌藥物治療,也隻有10~15%病人的病程超過6個月。慢性病例因反復發作可表現關節強直,運動障礙。母畜感染後可流產。人畜患本病後有一定免疫力,但可再感染,特別是牛、豬和羊。在中國,主要傳染源為羊,其其次為牛和豬。人因與病畜及其分泌物接觸或食用染菌飲食(生乳、奶酪等)而受感染,人傳染人的機會極少。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受感染者為牧民、獸醫及屠宰工人。

  病原學 羊型佈氏桿菌為英國軍醫D.佈魯斯首先發現並獲得其純培養。1886年,他從馬耳他島一名因流行性發熱而死亡的士兵脾臟中發現瞭大量細球菌,當時命名為馬耳他細球菌。此後,又有人陸續發現牛流產桿菌和豬流產桿菌,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細菌在形態、培養特性上均與馬耳他細球菌相似。1920年,學術界為紀念最初發現人,便倡議用佈魯斯命名這些相似的病原體,總稱為佈魯斯氏桿菌屬,屬佈魯斯氏菌科或假單胞菌科。

  佈氏桿菌分為6個生物種,18個生物型。佈氏桿菌並非真正呈桿狀,常近於球形,故常被描述為球桿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無莢膜,常單獨存在。僅在需氧條件下生長,牛佈氏桿菌需5~10%CO2方能生長。

  發病機理及臨床表現 佈氏桿菌自皮膚粘膜進入人體後,即為吞噬細胞吞噬,帶到附近淋巴結。若人體抗菌能力強,病菌即被消滅。反之,病菌在淋巴結中繁殖而形成感染灶。當病菌增殖到一定程度時,則侵入血循環,形成菌血癥。本菌易在肝、脾、骨髓、淋巴結等中形成多發感染灶。主要寄生於巨噬細胞內,抗菌藥物及抗體不易進入發揮作用,細菌不易消滅,病程易轉成慢性。病灶中的細菌多次進入血流,引起癥狀反復發作,發熱呈波狀型(又稱波狀熱)。本病的發病機理以Ⅳ型遲發變態反應為主,變態反應發生在骨、關節和神經系統,表現為關節炎、骨髓炎和神經炎等。此外,尚可有睪丸炎。

  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且易變化。潛伏期一般為2~3周,個別可長達1年以上。羊佈氏桿菌和豬佈氏桿菌所致者大多病情較重,牛佈氏桿菌所致者癥狀較輕。

  病程分急性和慢性期,牛型者急性期常不明顯。急性期多數起病緩慢,急性起病者約占10~30%。主要表現發熱、多汗、關節炎。常見熱型有弛張熱、波狀熱、不規則間歇熱和長期低熱。其中波狀熱最具特征性,每次發熱期持續1至數周,間歇3~5天至數周,繼後熱度再起,如此反復多次而呈波狀型。出汗與發熱相伴,體溫下降時大汗淋漓,常可濕透衣褲,病人多感乏力和軟弱。關節和肌肉疼痛約占90%以上,常表現為遊走性大關節痛,主要累及骶髂、髖、膝、肩等大關節,疼痛較劇,一般鎮痛藥常不能緩解。兩側大腿部肌肉可有痙攣性疼痛。睪丸腫痛也為特征性癥狀之一,占男性病例的20~40%,多為單側睪丸腫大伴明顯壓痛,系睪丸炎所致,但很少造成絕育。約半數病例有肝脾腫大。腫大淋巴結常見於頸部和腋下。此外可有肋間神經痛及坐骨神經痛等。急性期偶並發心內膜炎、胸膜炎和腦膜炎等。

  慢性病程多超過6個月,但牛型病例亦可無明顯急性期,常因眾多含糊主訴而誤診為神經衰弱。病人常訴疲乏、多汗、精神不佳、頭痛、失眠、全身疼痛等非特異性癥狀,而無異常體征。可有間歇發熱。羊型病例可有固定而頑固的關節或肌肉疼痛。少數慢性患者可遺有關節病變,肌腱攣縮,使肢體活動受限。

  診斷 根據流行學資料、職業及典型的臨床表現即可擬診。血、骨髓、膿液等標本分離到佈氏桿菌即可確診。急性期血培養陽性率可達60~80%,骨髓培養陽性率更高。血清凝集試驗是篩選本病最實用的方法,急性期陽性率達80%以上,慢性期約1/3病例陽性。滴定效價在1:100以上有診斷意義,病程中逐周測定效價有成倍升高者意義更大。接種霍亂菌苗或兔熱病菌苗者,佈氏桿菌素皮內試驗後或既往曾感染本病者凝集效價均上升,應予註意。補體結合試驗檢測特異性抗體,陽性反應出現較晚,但特異性較高;病程第3周效價可達1:16以上,慢性期陽性率可達85%以上。佈氏桿菌素皮內試驗是Ⅳ型變態反應,起病6個月內陽性率很低,慢性期幾乎100%陽性,陽性可持續數年至20年,故本試驗常用於回顧性診斷及流行學調查。

  治療 急性期宜早期足量給與抗菌藥物,若療程不足,復發率可達10~40%。四環素為首選藥物,對急性病例和復發者均有效。為提高療效、防止耐藥,目前多主張四環素、鏈黴素聯合應用21天為1療程。復發病例可重復1~2個療程,療程間隔5~7天。此外復方磺胺甲基異􀅁唑(復方新諾明)亦有效。中毒癥狀嚴重者可短期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慢性期治療較困難,除抗菌治療外,尚可配合中醫中藥、針灸和理療。

  預防 消滅和控制傢畜中的佈氏桿菌病是控制人佈氏桿菌病的主要措施。對牧區牲畜應定期檢查,發現病畜及時隔離並對污染環境消毒處理,健康牲畜應進行預防接種。加強水、糞管理,保護水源。此外應加強對畜產品的工業監督,奶及奶制品應煮沸食用,有關人員如獸醫、牧民、屠宰工人等應加強個人保護,減少職業性傳染的危險。可能受染者均應接受預防接種,目前常用的人用菌苗有效期1年,每年加強復種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