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清時期臺灣島西南岸重要港口航道。位於今臺灣省臺南市安平鎮西北。西連澎湖水道,東接大灣(俗稱“臺江”),南岸為北線尾島,北岸為加老灣沙洲。因兩岸沙角形似鹿耳,航道狹窄如門而得名。鹿耳門古為臺灣島西南沙洲群中較大的潮汐口,因受潮流沖蝕,遂成為出入大灣的重要港道。港道底部堅石堆積,暗礁盤結,航道險惡曲繞,巨舟不能入,水勢異常,曾有“天險”之稱。南明桂王永曆十五年,即清順治十八年(1661)三月二十三日,民族英雄鄭成功為驅逐荷蘭殖民者,親率戰船數百艘、水師22.5萬人,從金門料羅灣出發,於四月初一晨,駛抵鹿耳門。趁滿潮,依向導,順利進入鹿耳門航道。以一部兵力在北線尾島北岸登陸,控制航道,主力渡過大灣於東岸赤崁以北的禾寮港登陸。歷經8個多月戰鬥,擊敗荷軍。清道光三年(1823),臺南地區爆發特大洪水,大灣被泥沙淤塞,港道填為平陸,今僅存鹿耳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