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

  即唐太宗。中國唐朝軍事傢、政治傢。祖籍趙郡(今河北趙縣),一說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唐高祖李淵次子。幼習軍事,善騎射。隋大業十一年(615),突厥遊牧汗國軍圍煬帝於雁門(今山西代縣)。他應募從軍,隨屯衛將軍雲定興前往救援援,提出廣佈旗鼓為疑兵之計,使突厥解圍而去。隋末農民起義蓬勃發展(見隋末農民起義戰爭),豪強割據州郡,時李淵為太原留守,李世民積極參與謀劃起兵反隋。十三年五月,太原(今太原西南)起兵後,李世民及其兄李建成奉命率兵擊西河(今山西汾陽),首戰獲勝。李淵遂決意西向關中。八月,霍邑之戰,李世民任右領軍大都督,堅決主張繼續進軍,並身先士卒,沖入敵陣,大敗隋宋老生軍。九月,攻河東郡城(今山西永濟西)受阻後,他堅決執行李淵圍河東、入關中的決策,率軍西進,攻占長安(今西安)。李淵稱帝後,任尚書令,封秦王。唐武德元年(618)六至八月,隴西薛舉父子乘李淵初據關中,幾次率兵進犯,威脅長安。李世民被任為元帥,兩次引兵迎擊。首次作戰失利後,他認為薛軍恃勝而驕,糧運困難,利在速戰,便下令堅壁不出。相持60餘日後,在淺水原(今屬陜西長武)一舉擊潰薛軍10餘萬,迫薛舉之子薛仁杲(一說果)投降,奪取瞭隴西(見淺水原之戰)。因功任太尉、左武侯大將軍。二年九月,依附突厥的馬邑(今山西朔縣)劉武周占領太原,南下河東,威脅長安。唐軍屢戰不利,李世民主動請戰,針對劉武周部將宋金剛孤軍深入、軍無蓄積的弱點,采取閉營養銳、待機破之的方略,迫使宋金剛軍糧盡而退,乘機率軍猛追,殲敵於介休(今屬山西),收復太原(見柏壁之戰)。三年七月,奉命率軍東擊據洛陽稱帝的原隋將王世充,確定先掃外圍然後攻城。四年二月,將王世充圍困於洛陽孤城。三月,河北竇建德率兵10餘萬西救洛陽。李世民面臨戰局突變,果斷分兵圍困洛陽,自率精銳控制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阻止竇軍西進。相持月餘,竇軍數戰不利,將士思歸。李世民尋機突襲,大破竇軍,俘竇建德。又回軍洛陽,迫王世充出降。於是河南、河北盡歸唐有(見洛陽、虎牢之戰)。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後領左、右十二衛大將軍。

  九年六月,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得瞭皇位繼承權,八月即帝位,改元貞觀。不久,突厥頡利可汗兵臨長安,他親至渭水便橋責其背約,迫使頡利結盟退兵。貞觀初,親自訓練將卒,準備反擊突厥。貞觀三年(629)冬,突厥又進擾唐河西走廊,遂命大將李靖、李世黁(見李黁)等率軍分道出擊。四年二月,大敗東突厥軍,俘頡利可汗。北方諸族多歸附,尊太宗為天可汗。他主張各族和睦,對歸附的突厥部落首領,皆拜將封官,使仍統其族。九年至二十二年,他命將出師,經略西域,使吐谷渾及高昌、焉耆、龜茲等國,擺脫瞭西突厥的控制,與唐結好,恢復商路。晚年,曾發動對高麗的戰爭。二十三年逝世。

  李世民雄才大略,智勇兼備,長於統軍馭將。註重政治與軍事並用,分化瓦解敵人。寬待降將,以德服人,使為己用。對少數民族將領,能竭誠相待,委以重任。對強敵來攻,常深溝高壘,閉營養銳,待其糧盡兵疲,伺機擊破;對堅城防守之敵,則長期圍困,阻援斷糧,乘勢迫降;對潰逃之敵,則窮追猛擊,必求盡殲。遇戰局突變,臨機果決,處置得宜。他身先士卒,沖鋒陷陣,體恤部眾,甚得軍心。在位期間,選賢任能,兼聽納諫,文治武功多有建樹,史稱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