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完成空軍部隊的作戰、訓練等任務而採取的提供天氣預報、天氣實況和其他有關氣象資料以及提出趨利避害的綜合措施。是空軍戰鬥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保障空軍部隊充分利用有利天氣,避開不利天氣,順利完成任務;預防和減少危險天氣對部隊的危害。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國傢開始建立空軍氣象保障組織。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蘇、德、日等國空軍氣象保障機構已較完善。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6年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建立航空學校氣象臺。11949年以後,逐步建成瞭空軍氣象臺、站網和氣象情報通信網,保障瞭空軍部隊作戰、訓練及其他任務的順利實施。如1955年初,在解放一江山島作戰中,及時、準確的天氣預報,保障瞭空軍部隊順利實施航空火力支援,為登陸部隊全殲守敵創造瞭有利條件。

  空軍各兵種的裝備、任務不同,對氣象保障的要求也各有側重。對航空兵,主要是提供風、雲、能見度、氣壓和高空急流,以及飛行中可能產生的飛機積冰、顛簸和凝結尾跡等;同時提出利用有利天氣,避開不利天氣的建議。對高射炮兵,主要是提供修正射擊諸元所需的氣象資料,以及部隊展開地域、轉移地域的氣象情況。對空降兵,主要是提供利於隱蔽航行的雲層位置,空降地域的能見度、湍流,地面和空降高度層的風向、風速及該高度以下的合成風。

  空軍氣象保障,通常由各級司令部組織所屬氣象室和氣象臺、站實施。為瞭連續掌握和及時提供天氣實況,氣象臺、站和氣象雷達站、氣象衛星接收站,晝夜進行氣象觀測、探測。有時還利用遂行任務的飛機或專門指派飛機偵察天氣。氣象室(或臺)采用電傳、傳真通信和高速數據通信等手段,收集和傳遞氣象情報,接收和繪制各種天氣圖表,晝夜不間斷地分析和研究天氣演變情況,定時制作各種天氣預報,給部隊隨時提供氣象報告。在航空兵遂行任務的全過程中,重點掌握和連續提供飛行活動地區的氣象情況。氣象室(或臺)發現或預計有危險天氣時,通過危險天氣通報網立即向空軍部隊和有關單位發出通報和警報,並提出防護措施的建議。對機場和有關地區的氣象資料,氣象部門須進行航空氣候統計和分析,研究其特點及對空軍活動的影響,為部隊組織計劃作戰、訓練、工程修建以及國防科學試驗等,提供專題氣候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