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生產軍事裝備的部門的總稱。亦稱軍事工業。它包括槍炮、彈藥、坦克、裝甲車輛、工程機具、軍用飛機、軍用艦艇、軍用電子設備、火箭和導彈、核武器、軍用航天器以及其他軍事裝備等工業企業部門。國防工業是國防經濟的核心,是國防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防工業的發展有賴於整於國民經濟,特別是基礎工業的發展。它是根據戰爭的需要、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在古代的一段很長時間內,武器都是靠手工生產的。到18世紀末,出出現瞭生產槍炮、彈藥的工廠。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生產力的不斷增長,戰爭規模日益擴大,武器威力大大提高,彈藥消耗迅速增加,軍事工業開始作為一個工業門類出現於各工業國,並獲得瞭較快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參戰國的軍事工業產值已占其整個工業產值的15~25%。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參戰國軍事工業產值的比重則上升到35~60%以上。同時,由於軍事上的需要,他們都集中最優秀的科學技術人員,采用最先進的手段去研究新的武器裝備和解決戰爭中出現的難題,從而使軍事工業擁有最尖端的技術設備和雄厚的科研力量。很多新技術首先在軍事工業得到突破和應用。例如聲納、雷達、噴氣式飛機、導彈、原子彈,以及電子計算機、火箭、核能技術等。50年代出現瞭核工業和航天工業,電子技術逐步滲透到各個領域。軍事技術的發展促進瞭整個科學技術的進步,引起瞭世界新的技術革命;也使軍事工業從結構到內容發生瞭深刻的變化,發展成為幾乎包括所有尖端技術及其他高技術的一個知識最密集的工業門類。軍事工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瞭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

  各個國傢軍事工業的發展是受其政治和經濟制度制約的。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傢發展軍事工業的目的與手段是不同的。超級大國為瞭爭奪世界霸權,都力圖在軍事上取得優勢,展開瞭激烈的軍備競賽,軍事工業的規模有增無已,加劇瞭世界局勢的動蕩不安。為瞭牟取暴利和轉嫁經濟危機,輸出軍火已經成為某些大國之間國際貿易競爭的重要方面。80年代初,世界軍火貿易額高達440億美元,其中美蘇兩國即占70.7%。一些經濟發達國傢也建立瞭自己的軍事工業體系,而且運用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術優勢,發展瞭各具特色的武器裝備,進入世界軍火市場。大多數發展中國傢沒有建立自己的軍事工業體系,武器裝備主要靠進口,有的則在發展軍事工業中受到超級大國的幹涉或控制。

  社會主義的中國發展國防工業是為瞭反對擴張與侵略,保衛領土完整和獨立安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中國僅有一些生產輕武器和彈藥的小型工廠。建國以後,國防工業從小到大、從低級到高級、從仿制到自行研制,逐步建立瞭一個門類比較齊全,具有一定的教學、科研、試制和生產能力的國防工業體系。中國是發展中國傢,一貫反對霸權主義,自己不會也不可能參加軍備競賽。中國根據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情況,合理地安排國防工業所占的比重,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發展國防工業。在必要與可能的情況下,也引進國外先進的軍事技術。同時,本著“軍民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國防工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使國防工業既能為國防現代化服務,又能對國民經濟建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