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4月11日,譚政受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託,在中國共產黨西北局高級幹部會議上所作的關於軍隊政治工作問題的報告。它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的重要歷史文獻。

  產生經過 抗日戰爭開始後,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推動下,國民黨、共產黨實現瞭第二次合作,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為瞭阻止日本侵略軍西渡黃河,保衛中共中央,保衛陝陜甘寧邊區,1937年9月,經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以八路軍部分主力部隊為骨幹組成第八路軍總後方留守處,同年12月,改為留守兵團。1942年5月,中共中央軍委又決定成立陜甘寧晉綏聯防軍,統一晉綏與陜甘寧邊區的軍事指揮。邊區部隊堅決執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進行瞭政治、軍事、經濟的鬥爭和生產建設,保衛瞭黨中央和邊區的安全,支援瞭全國的抗日戰爭。但是,由於環境和任務的改變,邊區部隊中也一度發生瞭軍閥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偏向。1942年冬季中共西北局召集的高級幹部會議和軍政幹部會議,除著力解決地方黨政工作方面的問題外,對部隊中的問題也進行瞭批評和自我批評。根據這次會議精神,邊區部隊普遍開展瞭整軍運動,認真檢查瞭軍政、軍民關系和官兵關系上存在的問題。經過一年的整頓,邊區部隊發揚成績,糾正瞭軍閥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偏向,確立瞭以西北局為首的、包括邊區黨政軍民在內的一元化領導系統,在整頓“三風”(學風上的主觀主義、黨風上的宗派主義、文風上的黨八股)、精兵簡政、擁政愛民、生產運動、防止奸細和冬季整訓等方面取得瞭巨大成績。為瞭總結歷史經驗,在毛澤東主持、周恩來參加下,經過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由譚政起草瞭這一報告。經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擴大會議討論批準。

  主要內容 《報告》全文分為三個部分:①關於邊區軍隊一年經驗的總結;②關於發揚政治工作中的成績與糾正政治工作中的缺點;③關於組織形式與工作制度中的一些規定。

《關於軍隊政治工作問題》

  《報告》貫徹瞭古田會議決議精神,系統地總結瞭紅軍和八路軍、新四軍政治工作的經驗,論述瞭軍隊政治工作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強調指出,中國共產黨從獨立領導軍隊以來,就建立並發展瞭軍隊中的政治工作。

  《報告》論證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軍隊的力量源泉,是軍隊保持無產階級性質的根本保證。八路軍、新四軍的一切部隊,無條件地服從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及其代表機關的領導,才能使軍隊不走偏方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工作是人民軍隊的生命線。

  《報告》明確提出,軍隊建設的方向就是軍隊政治工作的方向。軍隊政治工作的任務,隻能根據軍隊的基本任務和當時的具體任務去規定,並從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去保證這些任務的完成。

  《報告》具體闡述瞭軍隊政治工作的方針、原則,指出其基本原則是以民族民主革命的綱領和人民革命的精神教育軍隊,使軍隊內部、軍民、軍政趨於一致,並進行瓦解敵軍、協和友軍的工作,以達到團結自己,戰勝敵人,解放民族,解放人民的目的。強調政治工作中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艱巨性,指出在一定物質基礎之上,思想掌握一切,思想改變一切。幹部思想的進步是一切工作進步的樞紐。工作的開展,紀律的維持,是建築在領導正確和群眾自覺的基礎之上的。對於犯有錯誤的幹部、戰士,應著眼於改造其思想。對落後分子的工作,也應主要采取耐心引導的方法,禁用單純懲辦的方法。

  《報告》強調,政治工作要發動群眾來做,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其領導方法就是“首長負責,自己動手,領導骨幹與廣大群眾相結合,一般號召與具體指導相結合”。政治工作的組織形式、工作方法要和軍隊的具體任務相適應,反對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形式主義、主觀主義、教條主義以及單純“辦公事”式的作風。

  《報告》還對政治工作的組織形式和工作制度作瞭相應的修改和補充:規定每年農歷正月為“擁政愛民月”;恢復黨的代表會議制度;機關工作應面向基層,人員應“少而精”等。《報告》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但解決瞭軍隊政治工作問題,而且還總結瞭黨的歷史經驗,解決瞭領導方法和工作作風等問題。它曾被列為全黨全軍各級領導幹部的整風文件和固定教材。

  

參考書目

 《毛澤東選集》:《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人民出版社,北 京,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