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

  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軍事傢。1904年8月22日生於四川省廣安縣協興場牌坊村。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三歲。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從此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2年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隨後後改稱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192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底赴蘇聯莫斯科入中山大學學習。1926年底動身回國,1927年春由中共派到馮玉祥的國民聯軍中從事政治工作,擔任西安中山軍事政治學校政治處處長。後調到中共中央機關工作,曾經參加在漢口召開的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1927年底至1929年夏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1929年6月,作為中共中央代表赴南寧領導廣西黨的工作。同年12月同張雲逸、韋拔群等發動瞭百色起義。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和政治委員。1930年2月同李明瑞、俞作豫等發動瞭龍州起義,成立第8軍,兼任政治委員。同時領導土地革命和建立革命政權,創建瞭左江、右江革命根據地。同年10月同李明瑞、張雲逸等率部離開右江根據地,轉戰桂黔湘粵邊地區,後向中央革命根據地轉移。1931年2月部隊占領江西崇義縣城後,按前委決定赴上海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8月到中央革命根據地,在中共地方組織擔任領導工作。由於同毛澤覃、謝唯俊、古柏等反對“城市中心論”,主張向敵人力量薄弱的廣大農村發展;反對軍事冒險主義的“進攻路線”,主張誘敵深入;反對用削弱地方武裝的辦法來擴大主力紅軍;反對“左”的土地分配政策,因此在1933年被推行“左”傾冒險主義的中共中央領導人撤銷職務。後調紅軍總政治部任秘書長,不久主編《紅星》報。1934年底在長征途中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35年1月參加在貴州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支持毛澤東的主張。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8月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1月任第129師政治委員,同師長劉伯承堅決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方針,確定首先在太行山區站穩腳跟,依托山區向平原發展。從1938年2~4月,先後參與指揮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等戰鬥和打破日軍對晉東南的“九路圍攻”,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同年7月赴冀南,指導抗日武裝的整頓、擴編和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發動群眾挖溝破路改造地形,推進平原遊擊戰,鞏固冀南抗日根據地。在1939年12月~1940年3月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堅持既團結又鬥爭的方針,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多次同制造摩擦的國民黨軍將領談判。3月初,同劉伯承指揮部隊殲滅進犯太行抗日根據地的朱懷冰部。為反擊日軍的“囚籠政策”,1940年4~8月,同劉伯承領導晉冀豫抗日根據地軍民在日軍控制的交通幹線上廣泛開展破襲戰。8月,同劉伯承指揮部隊參加由八路軍總部發動和指揮的百團大戰,組織實施正太、榆遼戰役,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

  1941年,為改變日軍在華北推行“總力戰”和“治安強化運動”所造成的抗日根據地被嚴重蠶食的狀況,堅決反對保守退縮、關起門來建設的傾向,強調以武裝鬥爭為核心,面向敵占區,面向交通線,敵進我進,全面對敵。同劉伯承一起指導所部實行主力地方化,強化遊擊集團,大量組織武裝工作隊,滲入敵占區,瓦解敵軍,爭取群眾,建立隱蔽遊擊區,挫敗日軍對根據地的蠶食和多次殘酷掃蕩。1942年5月赴中條區檢查指導工作,推動瞭該區對敵鬥爭的發展。9月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書記,領導整風運動、精兵簡政、減租減息和生產救災,使人民得到休養生息,度過敵後抗戰最艱難的階段。

  1943年初,總結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五年抗戰經驗,提出對敵鬥爭的一系列政策和策略,從思想上、組織上積極進行準備,隱蔽和積蓄力量,迎接戰略反攻。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太行分局合並,任北方局代理書記。他領導部隊整訓和根據地建設,組織對日偽軍連續發起攻勢作戰,不斷擴大解放區。1945年6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中共晉冀魯豫中央書記局和晉冀魯豫軍區政治委員,同劉伯承奉命指揮晉冀魯豫部隊率先反擊國民黨軍對解放區的進攻。9月發起上黨戰役,全殲侵入解放區腹地的閻錫山部13個師。隨即揮師東向,命令黨政軍主要幹部親臨前線,保證集中優勢兵力,從10月下旬起實施邯鄲戰役。此役,殲滅國民黨軍第30、第40軍,爭取高樹勛率新編第8軍戰場起義,挫敗敵打通平漢鐵路的企圖,取得組織大兵團作戰和由遊擊戰向運動戰轉變的經驗。為瞭防止和克服和平麻痹思想,教育部隊認清國民黨反動派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加緊練兵備戰。同時,從地方選調一批知識分子幹部,充實加強部隊政治工作力量。1946年6月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後,同劉伯承率主力在隴海鐵路南北進行大踏步進退的運動戰,10個月內連續組織9次較大規模的戰役,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後來的戰略進攻創造有利條件。

  1947年6月底,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戰略決策,同劉伯承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餘人強渡黃河,實施中央突破,首先發起魯西南戰役,調動和迷惑敵人,隨後疾速南下,擺脫敵軍20多個旅的尾追堵擊,千裡躍進大別山。這一行動同晉冀魯豫野戰軍陳(賡)謝(富治)集團和陳毅、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主力相繼挺進中原,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使人民解放軍開始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在大兵團無後方依托、輕裝深入敵腹地作戰的情況下,鄧小平激勵部隊發揚為全局利益勇於犧牲的精神,英勇殲敵,多打勝仗,嚴守紀律,發動群眾,自己動手,克服困難,重建大別山根據地。11月底,當蔣介石調集33個旅輪番“進剿”時,率大部主力堅持內線作戰,采取敵向內我向外,敵向外我亦向外,以小牽大,以大擊小的方針,機動殲敵,保障劉伯承率主力一部乘虛回渡淮河,完成戰略再展開。1948年3月,同劉伯承率主力出大別山區與陳毅、粟裕野戰軍和陳(賡)、謝(富治)集團會師中原,繼續縱橫馳騁於江淮河漢之間,調動和殲滅大量敵人,擴大中原解放區,迫使國民黨軍陷入戰略被動地位。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書記、中原軍區政治委員。

  1948年11月,在淮海戰役中任總前委書記,與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一起指揮中原野戰軍(後改稱第二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後改稱第三野戰軍),同徐州地區的國民黨軍主力進行決戰。戰役初期,與劉伯承、陳毅率部襲取宿縣,截斷津浦鐵路、扼敵南逃北援之要沖,提前達成對徐州的國民黨軍的包圍。後同劉伯承等率中原野戰軍主力迎擊由豫南前來增援之國民黨軍第12兵團,經過23個晝夜的激戰,殲滅該敵於雙堆集地區,對保證戰役全勝起瞭重要作用。淮海戰役共殲敵56個師、55萬人。1949年3月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一書記,4月,同總前委其他領導人一起,繼續指揮第二、第三野戰軍在長江下遊發起渡江戰役,攻占南京、上海,解放長江以南廣大地區。同年11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同劉伯承率第二野戰軍進軍西南,執行大迂回、大包圍的方針,采取突然迅猛的動作,在第一、第四野戰軍配合下,殲滅國民黨軍宋希濂集團和胡宗南集團,解放貴州、四川、雲南、西康四省。1950年2月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治委員。在以後兩年時間裡,同賀龍等采取軍事打擊、政治瓦解和發動群眾相結合的方針,剿滅大量國民黨殘餘武裝和土匪。1950年10月,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區和第二野戰軍司令部聯合發佈進軍西藏的動員令,同月19日人民解放軍占領昌都,對促成西藏和平解放起瞭重要作用。在勝利形勢下,鄧小平要求部隊保持艱苦奮鬥傳統,反對居功索賞和享樂思想,嚴禁鋪張浪費,嚴格執行民族政策,團結各族人民,保衛和建設西南邊疆。

  1952年調中央工作後,任政務院副總理兼國傢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和財政部部長。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兼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在中共七屆五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6年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59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務委員。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遭受不公正的批判和打擊,失去一切領導職務。1973年3月恢復國務院副總理職務。1975年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針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破壞,著手對各方面工作進行整頓。明確提出整頓軍隊要首先整頓領導班子,改變機構臃腫、領導軟弱無力和紀律松散的狀況,同時抓編制、抓裝備、抓戰略,把教育訓練提到戰略位置。在此期間,同當時擁有很大權力的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堅決鬥爭。1976年4月再度遭受誣陷而被撤銷一切職務。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後,於1977年7月在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恢復黨政軍領導職務。8月被選為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並任中央軍委副主席。隨後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主席。1981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1983年6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87年11月被選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1988年4月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主席。

  1977年主持中央軍委工作後,重申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奮鬥目標,強調國防建設必須服從經濟建設的大局,走富國強兵的道路。要求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提高軍隊幹部、戰士的政治、軍事素質。按照精兵、合成的原則改變軍隊“三三制”編制為集團軍體制。提出裁減軍隊員額。要求幹部隊伍實行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根據未來作戰特點和中國國情,進一步明確和充實積極防禦戰略方針的基本內容。加強軍事院校建設和軍事學術研究,重視幹部訓練和實兵演習,提倡培養軍隊和地方兩用人才。積極促進國防科學研究和軍事工業生產,加速裝備現代化,全面提高部隊在現代條件下的作戰能力。

  從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決策人。他領導全黨制定和實施新的歷史時期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提出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四項基本原則。主張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進行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從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一國兩制”的設想。1997年召開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概括為鄧小平理論,並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增寫進修訂黨章中,成為得到全國人民擁護的指導思想。1999年又增寫進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修改憲法的序言中。他的主要著作除收入《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外,還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