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導彈垂直貯存,進行發射準備和實施發射的地下工程設施。有井口發射和井內發射兩種構築類型,井內發射型又分無排焰道和有排焰道的兩種。

  導彈發射井的結構,取決於導彈的種類(固體或液體推進劑導彈)和發射方式(熱發射或冷發射),以及井的抗超壓強度(每平方釐米幾千克至幾百千克)。導彈發射井由豎井、工程設備、專用技術設備和減震系統等構成(圖1、圖2)。

圖1 蘇聯SS-13導彈發射井剖面圖

圖2 美國“民兵”Ⅲ導彈發射井剖面圖

  豎井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是地下發射裝置的承載部分,包括井筒、井蓋和設備室。井筒有整體式、分段式和組合式,井筒內壁或井筒壁外鋪設有防水材料;井筒內襯有消音層。井蓋由防護蓋和開啟式或推啟式機構組成。設備室與井筒在結構上連成整體,也有單獨分開的。工程設備包括供水、通風和供電等部分。專用技術設備包括導彈安裝、貯存、維護、測試和發射等設備。減震系統由懸掛設備和支撐裝置組成。井內發射時,將導彈垂直放置在發射臺上,發射臺固定在井筒底部的導流器上。圖3為在發射井中的法國 S-3導彈。導流器使燃氣沿著井筒與導彈之間的環形間隙或專門的排焰道(有單排焰道或雙排焰道)排出,以保護導彈免受燃氣流的影響。冷發射時,需要有專門彈射裝置將導彈彈出井口點火啟動。井口發射時,需要有提升機構將導彈提升至井口實施發射。

圖3 在發射井中的法國S-3導彈

  導彈發射井除對核武器具有一定的防護能力外,還能在井內預先做好導彈發射準備,使導彈經常處於待發狀態。但隨著空間偵察技術的發展和導彈命中精度的提高,發射井的生存能力相對降低。因此,蘇、美等國十分重視對導彈發射井的加固。其主要措施有:加固井蓋和井壁,提高抗沖擊波的能力;改進導彈減震系統,提高導彈的抗震能力;改進電子設備的保護裝置,使之具有抗核電磁脈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