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國際運河。位於巴拿馬共和國中部蜂腰地帶,橫穿巴拿馬地峽。東南起巴爾博亞港,西北迄克裏斯托瓦爾港。連同兩端入港引航道,全長81.3公裡,寬152~304米,深13.5~26.5米。因兩洋水位與地峽高差較大,加之過河船隻約一半航程借用加通湖作航道,其湖面平均水位高出大西洋面26米,故運河建為船閘式。船隻往返加通湖,通過分建於運河兩端的三道船閘逐級升降水位。通常情況下,入閘的船隻最長不得逾289.6米,寬不超出32.3米,吃水限為10.8米。。船閘能供6萬噸級以下艦船出入和對駛,晝夜通行能力最多可達48艘,每次通過運河時間約需8小時。運河的通航,使兩大洋之間的航程比繞道麥哲倫海峽縮短2702海裡(5000公裡)~7500海裡(14000公裡),為國際海上運輸的捷徑。20世紀80年代初,每年約有1.4萬多艘次、載運近1.6億噸的貨物通過運河。運河不僅在經濟上給美國帶來巨大收益,而且在軍事上極大地方便瞭它的太平洋、大西洋艦隊的聯系和調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以及越南戰爭中,巴拿馬運河成為美國輸送大批兵員和作戰物資的主要通道,被美國視為“國防的生命線”。

巴拿馬運河區

加通湖平均水位與太平洋、大西洋水位升降圖

  1903年,美國根據不平等的《美巴條約》,攫得運河開鑿權和在運河兩岸劃出寬 16.09公裡、水陸面積為1676平方公裡運河區(不包括巴拿馬城和科隆港)的“永久使用、占領和控制”權。於1904年開工,1914年建成試航,1920年正式開放。隨後,美國對運河區實行殖民統治,逐步將運河區基地化,並成立美軍“加勒比海司令部”,1963年又擴大為“南方司令部”。現運河區內設有14處軍事基地,3所軍事院校,共駐美軍約9000人(1982)。基地主要集中在運河兩端。靠近太平洋沿岸的有阿馬多堡、巴爾博亞、羅德曼海軍基地。靠近大西洋沿岸的有謝爾曼堡陸軍基地和科科索洛海軍基地。運河中段沿岸建有各種後勤設施。巴拿馬人民為收復運河區主權進行瞭長期的鬥爭,終於在1977年9月7日迫使美國簽訂瞭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和《關於巴拿馬運河的永久中立和經營的條約》。1979年10月1日條約正式生效後,巴拿馬政府開始參與管理運河,至1999年底將全部收復運河區。

  運河地處巴拿馬地峽的最低部位。穿過地峽分水嶺開鑿出的蓋拉特卡特水道,航道狹窄、曲折,兩岸陡峭。運河沿岸為高50~280米的丘陵地,多湖泊、河流和熱帶密林。加通湖系一人工湖,湖面寬闊,湖中島嶼散列。它同另一人工湖──馬登湖一起,調節運河航道的水位。運河兩端港口為出入運河的必經之地。太平洋一側的巴爾博亞港與巴拿馬城位於運河兩岸,其間由美洲大橋連接。大西洋一側的克裡斯托瓦爾港同科隆港在同一小島上,港外被東、西兩條防波堤環抱,堤內為利蒙灣。沿運河東岸,有長約80公裡的巴拿馬鐵路連結兩港。各軍事基地之間由鐵路轉接公路溝通。運河區氣候濕熱,氣溫20~35℃。5~12月為雨季,年降水量常達3000~5000毫米。多東北風,平均風力約3級。潮汐:太平洋端為半日潮,潮差最大逾6米;大西洋端不規則,平均潮差不到0.3米。

  由於船閘式的巴拿馬運河已不能滿足現代航運的需要,巴拿馬同美、日等國研究,擬在巴拿馬地峽另建一海平式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