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3個主力師之一。

  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紅軍總部直屬隊各一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0師。賀龍任師長,蕭克任副師長,周士第任參謀長,關向應任政訓處主任,甘泗淇任副主任。下轄第358、第359旅、教導團和騎兵、工兵、炮兵、輜重、特務等營。全師共1.4萬人。第358旅由紅2軍團和西北紅軍第28軍編成,旅長張宗遜(原為盧冬生,未到職),副旅長李井泉,下轄第第715、第716團;第359旅由紅6軍團和紅32軍等部編成,旅長陳伯鈞,副旅長王震,下轄第717、第718團。9月3日,第120師(陳伯鈞率第718團和部分直屬營留守陜甘寧邊區,歸八路軍總留守處建制)從陜西富平縣出征,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10月,恢復政治委員制度和政治部名稱,關向應任師政治委員,李井泉任第358旅政治委員,王震任第359旅政治委員。

  9月下旬,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和八路軍總部的命令,第120師師部率第358旅挺進到以管涔山脈為依托的晉西北地區,第359旅挺進到五臺、平山地區,發動群眾,開展敵後遊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9月底,第120師以第716團第2營為基礎組成雁北支隊,深入雁門關以北同蒲鐵路以西的日軍占領區,開展遊擊戰爭,襲擊瞭井坪、平魯,逼近大同。同時,組成瞭幾個地方工作團深入敵後,發動群眾,擴大部隊和創建抗日根據地。在配合國民黨軍同蒲鐵路北段的作戰,尤其是忻口戰役中,第120師先後取得瞭雁門關、王董堡等戰鬥的勝利。部隊於1938年1月進行整編,將由地方遊擊隊發展起來的獨立團,分別編為第358旅第714團和第359旅第718、第719團。全師由出發時的8200人發展到2.5萬餘人。2月下旬,日軍黑田旅團等部及偽軍共1萬餘人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進行首次圍攻,師主力在遊擊隊和人民群眾的配合及晉綏騎兵軍的應援下,經近40天的作戰,收復瞭苛嵐、五寨等7座縣城,殲滅日偽軍1500餘人,鞏固瞭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5月,第120師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派雁北支隊轉進至北平(今北京)以西地區,並與晉察冀軍區之鄧華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挺進冀東地區。同時,派第359旅挺進恒山地區,開展抗日鬥爭。8月,以第715團等部編成大青山支隊,進軍塞外,協同當地蒙漢人民遊擊隊,於同年冬開辟瞭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9~11月間,日軍5萬餘人對晉察冀邊區進行多路圍攻。第359旅在晉察冀軍區指揮下,參加瞭反圍攻作戰,取得瞭邵傢莊等戰鬥的勝利。第120師其他部隊為配合反圍攻作戰,積極向同蒲鐵路北段和平綏鐵路西段出擊,取得瞭滑石片等戰鬥的勝利。

  1938年12月,根據中共中央的命令和八路軍總部的指示,第120師主力在賀龍、關向應率領下挺進冀中地區,執行鞏固冀中、幫助八路軍第3縱隊和擴大自己的任務。1939年1月,於河北省河間縣與冀中軍區領導機關會合。此後,為統一指揮第120師和第3縱隊的作戰行動,成立瞭冀中總指揮部,賀龍任總指揮,呂正操任副總指揮,關向應任政治委員。第120師與冀中軍民密切協同,粉碎瞭日軍的連續圍攻,取得黑馬張莊伏擊戰的勝利。4月,在齊會戰鬥中殲滅日軍約700餘人。5月,第359旅進行瞭上下細腰澗戰鬥,殲滅日軍500餘人。在此前後,第715團與冀中軍區獨立第4支隊合編為師獨立第1旅;第716團與冀中軍區獨立第5支隊合編為師獨立第2旅(後改稱第358旅)。並調張宗遜、張平化到冀中,組成縱隊指揮部,統一指揮獨立第1、第2旅。同時,將留晉西北地區的部隊擴編為第358旅,彭紹輝任旅長,亦稱彭358旅(後改稱獨立第2旅)。

  為保衛陜甘寧邊區,增強黃河河防力量,1939年8月,第359旅由恒山地區返回陜甘寧邊區;第120師在冀中的部隊也轉戰到晉察冀邊區,整訓待命。9月下旬,第120師在晉察冀軍區一部的配合下,進行瞭陳莊戰鬥,殲滅日偽軍1200餘人。年底,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山西閻錫山部舊軍,向山西新軍發動武裝進攻,制造“晉西事變”(亦稱“十二月事變”)。1940年2月,第120師主力趕回晉西北地區,配合新軍勝利地打退瞭舊軍的進攻。接著,組成瞭晉西北新軍總指揮部,續范亭任總指揮,羅貴波任政治委員,下轄暫編第1師、青年抗敵決死隊(簡稱決死隊)第2、第4縱隊和工人武裝自衛旅等部。隨後,該部編入晉西北軍區戰鬥序列。6月,第120師在夏季反“掃蕩”作戰中,取得瞭米峪戰鬥的勝利,殲滅日軍500餘人。

  從1940年8月起,第120師參加瞭百團大戰。在作戰中殲滅日偽軍3500餘人。為瞭加強晉西北地區武裝力量的指揮,於11月7日成立晉西北軍區,賀龍兼任司令員,關向應兼任政治委員,續范亭任副司令員,周士第兼任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轄6個軍分區。自1937年8月至1940年底,晉西北軍區部隊(含晉西北新軍)發展到5.1萬餘人。從1940年開始,第359旅在駐地南泥灣地區,開展大生產運動,實行生產自給,減輕瞭人民負擔。

  從1941年開始,在日本侵略者的“掃蕩”、“蠶食”和“治安強化運動”的緊逼下,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進入極端困難時期。晉西北軍區部隊在人民群眾的支援下,進行瞭艱苦卓絕的反“掃蕩”、反“蠶食”和反“治安強化運動”的鬥爭。

  為戰勝困難,堅持抗戰,晉西北軍區部隊積極貫徹執行中共中央提出的精兵簡政政策,1942年進行瞭兩次精簡整編,主力部隊由3.9萬餘人減至2.5萬人,並調整瞭軍分區機關。同時,開展瞭整風、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加強瞭地方武裝建設,實行瞭主力軍、地方軍和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1942年5月,日軍一個大隊及偽軍一部,奔襲晉西北軍區領導機關,被軍區部隊圍殲於興縣以南田傢會地區。6月,設在延安的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成立,第120師及晉西北軍區隸屬聯防軍建制。9月,晉西北軍區改稱晉綏軍區。與此同時,晉綏軍民堅決執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關於“把敵人擠出去”的方針,運用各種形式,向敵人擠地盤。至1943年上半年,基本上把日偽軍擠到其主要據點和交通線附近。1943年秋,呂正操率八路軍第3縱隊主力9個團,由冀中等地先後到達晉綏地區。隨後,中共中央軍委任命呂正操為晉綏軍區司令員,林楓為政治委員,續范亭和周士第為副司令員。10月,粉碎瞭日軍的秋季“掃蕩”,並在山西興縣以南甄傢莊地區,殲滅日軍700餘人。1944年秋至1945年夏,晉綏軍區部隊連續舉行3次攻勢作戰,全區面積由1944年7月的8.3萬餘平方公裡,擴大到8.7萬餘平方公裡。

  為瞭建立以五嶺山脈為依托的抗日根據地,把中原地區和廣東東江地區的遊擊戰爭聯結起來,使華南成為戰略一翼,1944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以第359旅為基礎組成第18集團軍獨立第1遊擊支隊(通稱南下支隊),由延安出發,挺進湘粵邊。該部主力於1945年8月到達廣東南雄地區。後因日本投降和遭到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重兵圍攻,遂即北返,於10月回到中原地區。此後,該部與新四軍第5師部隊共同堅持中原地區的鬥爭。

  1945年8月,晉綏軍區部隊在賀龍、李井泉指揮下,向日偽軍展開大反攻。為加強大反攻的組織指揮,隨後成立瞭呂梁、雁門、綏蒙3個軍區。呂梁軍區由張宗遜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雁門軍區由呂正操兼任司令員,高克林任政治委員,許光達任副司令員;綏蒙軍區由姚喆任司令員,張達志任政治委員。晉綏軍區的大反攻作戰,分南北兩線:南線以太原為中心,由張宗遜指揮;北線以歸綏為中心,由呂正操、許光達指揮。9月初,賀龍、李井泉率領第358旅和獨立第1旅由陜甘寧邊區東渡黃河,參加反攻作戰。晉綏部隊經過連續奮戰,收復瞭離石、中陽、文水、交城、陶林、武川、左雲、右玉、朔縣、平魯等許多城鎮,斃傷日偽軍1.6萬餘人,俘日偽軍5100餘人。在大反攻中,主力軍發展到4.5萬餘人,地方武裝發展到4萬餘人,民兵發展到10萬人以上。

  在八年抗戰中,第120師及晉綏軍區部隊,作戰近2萬次,消滅日偽軍12萬餘人,建立瞭晉綏抗日民主根據地。還協同晉察冀軍區部隊開辟瞭恒山區,加強瞭平西區,鞏固瞭冀中區,並保衛瞭陜甘寧邊區,為抗戰勝利作出瞭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