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共和國是非洲中部內陸國傢。東鄰蘇丹,南連中非共和國和喀麥隆,西同尼日爾接壤,西南隔乍得湖同尼日利亞相望,北和利比亞相連。面積1284000平方公裡,人口506萬(1985)。主要居民有阿拉伯血統的柏柏爾人、圖佈人、卡涅姆人、巴吉爾米人、薩拉人、蒙丹人等。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法語和阿拉伯語。首都恩賈梅納。

  早期歷史 西元8世紀,在乍得地區定居的主要是薩奧人。薩奧人人很早就會制作陶器,並懂得用粘土造谷倉、砌爐灶,做紡輪、網墜等。最有代表性的是制作用於祭祀的硬陶塑像。薩奧人還會用黃銅和青銅制作裝飾品和器具。史稱這種文化為薩奧文化。

  公元9世紀,北方遊牧部落的一支紮加瓦人進入乍得地區,征服瞭當地的薩奧人,在乍得湖東北部建立瞭卡涅姆王國,首都設在恩吉米。13世紀,由於控制瞭通往費贊、乍得湖北部沿岸和尼羅河的商道,掌握鐵和青銅的冶煉術,能生產鐵制兵器,卡涅姆王國盛極一時。14世紀末,國勢日衰的卡涅姆王國,被迫遷至乍得湖西部的博爾努省,開始瞭博爾努王國時期(見卡涅姆-博爾努王國)。

  14世紀,在乍得東部建立瞭瓦達伊王國。16世紀,在西南部的沙裡河地區建立瞭巴吉爾米王國。這兩個王國曾淪為博爾努王國的藩屬。18世紀,瓦達伊王國和巴吉爾米王國強盛起來。它們不斷向博爾努王國發起進攻。與此同時,這兩個王國之間也互爭雄長。於是出現瞭三國對峙和長期混戰的局面。19世紀80~90年代,拉巴赫·祖拜爾率領軍隊從蘇丹西部進入乍得地區。他先後打敗瞭因長期混戰而衰弱的瓦達伊、巴吉爾米和博爾努等王國,建立起以乍得湖為中心,地跨今乍得、中非、喀麥隆和尼日利亞一部分領土的強大國傢。拉巴赫國傢鼓勵人民發展農業生產,其織佈和制革等手工業相當發達。首都迪科瓦是商業和外貿中心。

  殖民者入侵和民族獨立鬥爭 19世紀西方殖民者陸續入侵乍得。19世紀末英、法、德等國在乍得展開激烈角逐。法國企圖占領乍得,以便把它在北非、西非和赤道非洲的屬地連成一片。英國想從尼日利亞北部侵入乍得湖地區,然後向東發展,同東面的蘇丹連接起來。德國在占領喀麥隆後,也想往北擴張到乍得湖。

  英、法、德為瞭緩和在乍得問題上的矛盾,相互簽訂協定。根據1890年8月的英法協定,從尼日爾河的薩伊到乍得湖的巴魯劃一條線,線以北歸法國占有;線以南,即現在的尼日利亞,歸英國占有。1894年3月,法德也簽訂協定,德國獲得從喀麥隆通往乍得湖的通道,法國則占有乍得湖以東地區。

  1890~1893年,法國先後向乍得派遣3批考察隊,均因遭到拉巴赫軍隊的襲擊而難於前進。1897年,法國軍官E.讓提爾抵達巴吉爾米王國,誘迫巴吉爾米蘇丹簽訂同盟條約。1900年,法國派重兵從北部、西部和南部3 路進攻乍得,拉巴赫軍隊進行英勇抵抗後戰敗。1900年9月,法國宣佈對乍得實行保護,成立乍得軍區。1909年6月,法軍占領瞭瓦達伊王國首都阿貝歇,開始對瓦達伊王國和巴吉爾米王國實行殖民統治。1910年1月,法國把乍得、加蓬、中央剛果、烏班吉-沙立合在一起,建立法屬赤道非洲。

  不堪忍受殖民統治的乍得人民不斷起來進行反抗鬥爭。其中較大的兩次是1917年果茲貝達地區和1921年達羅第地區人民的暴動。1935年乍得人民再次掀起大規模的反抗鬥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乍得人民進一步覺醒。在乍得進步黨等民族主義政黨的領導下,乍得人民開展反對民族壓迫和爭取獨立的鬥爭。1951~1952年,南方各地農民開展反對強迫種植棉花的鬥爭。1959年爆發全國性的遊行示威,要求擺脫法國的統治,實現國傢獨立。

  面對乍得人民日益高漲的鬥爭,法國政府被迫改變殖民統治的政策。1957年根據《海外領地根本法》,法國允許乍得成為半自治共和國。1958年根據C.-A.-M.-J.戴高樂頒佈的第五共和國憲法,乍得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11日,乍得宣佈獨立,成立共和國,仍留在法蘭西共同體內。

  獨立後的乍得 1962年4月乍得舉行大選,乍得進步黨主席恩加爾塔·托姆巴巴耶當選總統。由於其政府未能妥善處理國內各種矛盾,引起人民不滿和反對。1966年乍得北方部族組織乍得民族解放陣線,開展反對中央政府的武裝鬥爭,乍得從此陷入長期內戰。

  1975年4月乍得武裝部隊發動政變,推翻瞭托姆巴巴耶的統治,成立以武裝部隊司令費利克斯·馬盧姆·恩加庫圖·貝-恩迪為首的新政權。1978年8月馬盧姆政府同民族解放陣線的侯賽因·哈佈雷派達成協議,成立乍得民族團結臨時政府。不久兩派軍事沖突又起。1979年8月在鄰國和非洲統一組織調解下,乍得各派達成拉各斯協議,並按協議組成瞭由各派參加的全國團結過渡政府。1980年3月該政府又發生分裂,乍得再次陷入內戰。11月,利比亞應乍得臨時國務委員會負責人“北方武裝部隊”前領導人古庫尼·韋戴的要求出兵乍得,把哈佈雷及其部隊趕出首都。在非洲統一組織的譴責下,在乍得各派的要求下,1981年11月底利比亞軍隊基本撤離乍得。1982年6月,哈佈雷部隊攻占首都,全國團結過渡政府解體。6月18日哈佈雷成立臨時中央政權-國務委員會,自任主席。10月21日哈佈雷就任總統,組成新政府。1983年6月,古庫尼·韋戴的部隊在利比亞的支持下發起猛攻,哈佈雷政府在美國、法國和紮伊爾等國的援助下,全力反擊。8月9日法國出兵乍得。在乍得中北部地區形成軍事對峙局面。1984年9月25日起法國和利比亞同時從乍得撤出部隊。1984年7月組成新政府,哈佈雷任主席。

乍得全國團結過渡政府全體成員

  乍得是一個農牧業國傢,農牧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5%左右。獨立以來,由於政局長期動蕩,內戰連年不息,經濟發展受到影響,人民生活困難。

  1972年11月28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