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希臘的重要城邦,位於希臘中部。

  西元前5世紀以前的雅典 雅典城所在的阿提卡境內,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青銅時代遺址多有發現。在雅典衛城境內發現瞭邁錫尼文明時代(約西元前16世紀上半葉至前12世紀)的宮殿遺址。史學傳統認為,雅典原是伊奧尼亞人居住的地方,當西元前12世紀多利安人入侵伯羅奔尼薩斯半島的時候,這裏遷入瞭大批來自其他邁錫尼文明中心的移民。在邁錫尼文明時時代產生的雅典國傢是否隨著整個邁錫尼文明的衰落一度消失,傳說中的提修斯把阿提卡境內諸小邦聯合成統一的雅典國傢的活動何時發生,目前學術界意見不一。現有的片斷文字材料表明,在公元前700年左右,阿提卡全境已經形成以雅典城為中心的統一的奴隸占有制國傢。

  公元前8世紀,王權衰落,政權由氏族貴族執掌。公元前682年起,執政官一年一選。公元前7世紀形成瞭由9名執政官分別掌管國傢最高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事務的局面。當權的氏族貴族占有大量土地,剝削和奴役貧困的氏族成員,甚至把他們賣到外邦為奴,引起普通氏族成員日益強烈的不滿。

  公元前632年,出身氏族貴族的基隆企圖奪取政權,因未得到平民支持而失敗。公元前621年,執政官德拉古把習慣法用文字記錄下來,公諸於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瞭氏族貴族的權力。公元前6世紀初,氏族貴族與平民的矛盾發展到十分尖銳的程度。公元前594年,由雙方共同選出的仲裁人梭倫實行改革,廢除瞭債務奴役,提高公民大會的權力,調整瞭公民集體內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奠定瞭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見梭倫改革)。庇西特拉圖(約公元前7世紀末~前527)及其後裔的僭主統治(公元前560~前510,中有兩次間斷),客觀上打擊瞭氏族貴族,改善瞭作為公民主體的小農的經濟地位,促進瞭雅典經濟、文化的發展。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組織取代血緣組織作為國傢的行政單位,削弱瞭氏族貴族在各方面的影響,促進瞭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

  從希波戰爭到喪失獨立 公元前5世紀上半葉,希臘諸邦進行瞭數十年反抗波斯侵略的戰爭,並取得最後勝利。雅典在希波戰爭中起瞭重大作用,一躍成為公元前478年建立的提洛同盟的首領。這大大促進瞭雅典奴隸占有制經濟的發展,引起雅典公民內部不同階層力量對比的變化,導致公元前462年(或公元前461)厄菲阿爾特和伯裡克利所領導的改革。這次改革剝奪瞭由卸任的執政官組成的戰神山議事會(即貴族會議)的權力,將其分別交給公民大會、民眾法庭和五百人議事會,使民主政治發展到一個新階段。軍事殖民制度、各種社會公益捐獻和對公民的津貼以及大興土木,使占公民多數的小生產者享有得到一定保障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伯裡克利當政時期(公元前443~前429),雅典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臻於極盛,成為左右希臘世界局勢的霸國和主要文化中心。(見彩圖)

雅典衛城(最高處的建築物為帕特農神廟)

  公元前431年雅典及其同盟者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爆發戰爭,公元前404年戰爭以雅典失敗告終(見伯羅奔尼撒戰爭)。提洛同盟瓦解。雅典一度屈從於斯巴達。公元前404年民主政體被推翻,“三十僭主”肆虐一時。公元前403年民主政治得到重建。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雅典利用波斯和忒拜等希臘城邦與斯巴達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瞭自己的勢力,於公元前378年建立瞭第二次雅典海上同盟。國內政局比較穩定,經濟、文化都有一些發展;但公民內部貧富分化加劇,矛盾加深。從公元前4世紀50年代起,新興的馬其頓日益嚴重地威脅著在色雷斯和黑海海峽地區有重大利益關系的雅典的獨立和安全。雅典內部反馬其頓派和親馬其頓派之間展開瞭激烈的鬥爭,兩派交替占據上風。公元前338年的喀羅尼亞之役,馬其頓擊敗瞭希臘各邦的反抗,從而確立瞭對包括雅典在內的許多希臘城邦的霸主地位。公元前323~前322年雅典與馬其頓戰於拉米亞,結果失敗,附屬於馬其頓,從此完全失去政治獨立,民主政體名存實亡。公元前2世紀中葉並入羅馬版圖。

  古代雅典文化、科學上的成就,不僅對當時的希臘世界,而且對羅馬和後世的歐洲都有深遠的影響。在希臘化時代和羅馬統治時期,雅典雖然長期保留瞭重要文化中心的地位,但它的文化已缺乏創造力。希臘化諸國君王、羅馬皇帝和貴族在雅典營建的眾多建築物,也隻是為瞭炫耀他們自己的權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