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世紀西歐早期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組織的基本形式。又稱工廠手工業。其特點是工人以手工勞動和分工協作為基礎,在手工工廠主雇傭下進行生產。早在14~16世紀中葉,西方的工廠手工業已在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以及尼德蘭、法蘭西、德意志和英格蘭各地萌芽和成長,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開始在封建社會內部產生。16世紀中葉以後,隨著海外貿易的擴大和毛紡織業的發展,手工工廠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工廠手工業從其起源看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集中的手工工廠。其中有些是不同工種的手工業工工人被一個工場主所控制,如16世紀初英王亨利八世時期的呢絨手工工場主J.溫奇科姆(又稱紐伯裡的傑克),便是將約1000名梳毛工、紡工、織工等聯合在一個工場內進行生產;也有的是同工種的許多手工業者(如制針業者)在同一工場為同一資本傢所雇用,各人按工序分擔一種工作,制造產品。這也是分工基礎上的協作。另一種是分散的手工工場。因為呢絨業到16世紀中葉已大量轉向農村,所以城市的手工工場並非都象溫奇科姆的工場那樣有較完整的分工。呢絨工場手工業無論在城市或農村多半是分散的,手工業工人接受包買商人的訂貨在自己傢裡勞動,而農村呢絨商和城市呢絨商則支配“傢內工業”。隨著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產生瞭手工業行會與手工場主的矛盾。14世紀中葉~16世紀中葉,英國城市各種手工業行會反對城鄉商人雇主的鬥爭持續瞭約200年之久,結果商人雇主取得瞭勝利。英國1555年關於織工的立法,實際上有利於城市商人雇主向工業資本傢轉變;1575年的立法則使農村呢絨商可以自由發展。16世紀中葉以後,集中的手工業遍及采礦、冶金、玻璃制造等部門。無論分散的或集中的工場手工業,都可以減少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擴大剩餘勞動時間,從而使資本傢得以榨取相對剩餘價值。同時,工場手工業提高瞭勞動效率,完善瞭勞動工具,在物質、技術上為產業革命準備瞭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