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外交傢,俄羅斯聯邦和蘇聯外交人民委員(1918~1930)。1872年11月24日生於貴族之傢。1897年畢業於聖彼德堡歷史語文系。後在俄國外交部任職。1904年僑居柏林。次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屬孟什維克派。曾參加法國社會黨的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倫敦參加救濟工作。1917年為政治僑民返回俄國的組織者之一。十月革命後被英國政府逮捕。1918年1月通過交換人質返國,同年加入俄共(佈)。同年3月3日代表蘇俄與德國簽訂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5月月30日被正式任命為外交人民委員。在任期間,貫徹、執行В.И.列寧制定的關於社會主義國傢同資本主義國傢和平共處和貿易合作的原則,通過談判,1920年與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芬蘭、波蘭締結瞭和約。1921~1922年與英國、意大利、挪威、奧地利、瑞典等國締結瞭貿易協定。改善瞭蘇俄的國際地位。他同中國革命傢孫中山通信往來,堅決支持中國革命。1922年4月作為蘇俄代表團代理團長(列寧為團長)出席熱那亞會議,粉碎瞭帝國主義以犧牲蘇俄解決“復興歐洲”問題的陰謀,捍衛瞭國傢的主權和獨立。會議期間,通過秘密談判同德國簽訂《拉帕洛條約》,打破瞭帝國主義反蘇聯合陣線。同年12月至1923年2月,率代表團參加洛桑會議,堅決支持土耳其捍衛國傢主權和黑海和平的鬥爭。在同外國建立正常關系的過程中,契切林作瞭大量工作。截至1925年,蘇聯同英、法、意、日等22個國傢建立外交關系,極大地提高瞭蘇聯的國際地位。1925年在聯共(佈)第14次代表大會上當選中央委員。歷任全俄和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30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