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位於中南半島中北部,是一狹長的內陸國傢,南北長1000公裡,東西最窄處隻有120公裡。東鄰越南,南界柬埔寨,西連泰國、緬甸,北與中國雲南省接壤,面積23.68萬平方公裡,全國劃分為上、中、下寮三部分。人口385萬人(1985),有60多個民族,主要是老龍族(亦稱佬族)、老聽族、老松族、苗族、卡族等。其中老龍族約占全國人口的1/3。通用老撾語,居民多信奉佛教。首都萬象。

  古代及中世紀 至遲在10萬年以前,老撾地區已有人類居住,在老撾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表明,史前社會該地區曾先後居住過美拉尼西亞人、尼格羅人和印度尼西亞人。發現較多的洞穴遺址和零星分佈的文化遺存分別屬於和平文化、北山文化和東山文化,其中以川壙查爾平原的巨石文化最為著稱。

  1~12世紀,老撾地區的主要居民為孟-吉蔑人,他們建立起許多奴隸制小國,其中以川壙和甘蒙一帶的西科達蒙較為強盛,中國史書稱之為“堂明”。227年,堂明王曾遣使到中國東吳聘問。6世紀,真臘興起,南並扶南,北兼道明(即堂明)、僧高諸國,今萬象以南盡為其所有。8世紀初,真臘分裂為二:南部為水真臘,北部以今老撾地區為中心形成瞭陸真臘。陸真臘又名文單國。717~798年,先後四次遣使到中國訪問。在文單北面,還有一些泰人部落,隸屬於中國南詔地方政權。西北部又有女王國,與南詔和安南均有貿易往來。

  9世紀初,水、陸真臘重新統一,真臘成為中南半島強國之一。10世紀以後,相繼遷入老撾地區的泰佬人開始興起,建立瞭許多小國,以瑯勃拉邦的孟斯瓦國最為強盛。1353年,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臘幫助下,統一老撾全境,建立瞭以佬族為主體的封建國傢──瀾滄王國(又稱南掌王國),首都為瑯勃拉邦(見彩圖)。其疆域東界安南(今越南)、東南連占婆(今越南中部),南接真臘(今柬埔寨),西鄰暹羅(今泰國),西北及北部與緬甸、中國接壤,從而奠定瞭現代老撾的疆界。

老撾瑯勃拉邦王宮中的佛像

  法昂王實行"景孟制",分封諸子到各地進行統治;又從柬埔寨引進瞭小乘佛教。桑森泰王進一步健全瞭統治機構,更換瞭許多官吏。他把國人分為三個等級:即貴族、平民和奴仆(苦兒)。貴族分為六等:昭帕耶、帕耶、披阿、獻、悶、坤,按級別大小擔任各級官吏,被稱為“昭孟”。此外,桑森泰王還普查全國人口,整編軍隊,把全國30萬佬族壯丁編為五個“會索”,每個“會索”設常備軍3萬,後備軍2萬,另有5萬留守隊。這些措施鞏固瞭統一,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15世紀,由於內部爭權奪利和越南入侵,老撾一度衰落。16、17世紀,老撾封建社會進入發展階段,封建等級制進一步完善,最高一級稱帕沙拉(或召片領)即國王;第二級為“色納”,即國王的顧問;第三級稱“阿瑪”,為各級官吏,最下一級為“約特”。國王有3名顧問,分管軍事、行政和外交。各級官吏按貴族等級獲得相應的田地作為自己的俸祿,這種制度被稱之為“薩迪那”。老撾封建土地制度分為國有土地和村社土地兩部分,實行農奴式的“貢濫”剝削,盛行勞役地租和實物地租。波提薩拉臘王和塞塔提臘王時代,老撾與暹羅和緬甸多次沖突,1575年,緬甸第3次入侵老撾,將新都萬象洗劫一空。蘇裡亞旺薩繼位後(1633)老撾國勢重新振興。1707年,因王位之爭,瑯勃拉邦脫離萬象。1713年下寮的占巴塞也宣告獨立,老撾形成三國鼎立局面。1776年以後,暹羅控制老撾,越南則乘機控制川壙地區。老撾封建社會進入衰落階段。

  法國殖民統治時期 19世紀60年代法國開始向老撾滲透。1885年法國在瑯勃拉邦設立領事館。1893年以武力迫使暹羅簽訂《法暹曼谷條約》,把老撾並入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瑯勃拉邦成為名義上的“保護國”,其他地區則由法國直接統治。1894年,法國任命A.-J.-M.巴維為駐瑯勃拉邦高級專員。1895年,卜洛希出任法國駐老撾第一任最高駐紮官。1911年,法國進一步廢除各地土王,將全國劃分為省、縣、區、鄉、村五級行政單位,統治機構逐步健全。

  法國對老撾的統治以掠奪和剝削為主要目的,初期主要采取霸占土地、征收捐稅等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開始興辦一些工礦企業,開辟種植園。在法國統治下,封建制度被保留下來,殖民剝削和封建剝削使老撾各族人民負擔沉重。1901~1919年先後爆發三次大的反抗鬥爭,其中1911年昂克歐領導的佧人起義堅持瞭20多年。1930~1940年期間,波寧和豐督礦工舉行多次罷工,要求增加工資。

  1940年9月,日軍占領印度支那,法國仍保有其殖民機構和軍隊。1945年3月9日,日軍以武力解除法軍武裝,奪取瞭殖民政權。老撾愛國人士在泰國建立抗日的“伊沙拉”組織(寮國自由陣線)。不久,日本宣佈投降,老撾抗戰組織領導人民在各地奪取政權,並於10月12日宣佈獨立,成立以佩差拉親王為首相,蘇發努馮親王為外交大臣兼革命軍總司令的老撾臨時抗戰政府。1946年初,法軍以武力重占老撾,恢復舊王朝。1949年7月19日在巴黎簽定的《法老協定》規定老撾為法蘭西聯邦內的獨立國。與此同時,老撾各階層人民展開瞭抗法鬥爭,1950年,各地愛國力量舉行全國代表大會,建立新的“伊沙拉”組織(即老撾民族統一戰線,簡稱巴特寮),成立以蘇發努馮親王為總理的民族解放政府。到1953年,巴特寮已解放瞭桑怒、川壙及瑯勃拉邦部分地區。1953年1月12日,法國被迫承認老撾為獨立國傢。

  從日內瓦會議到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建立 1954年,在日內瓦召開瞭解決印支問題的十四國會議,老撾獨立得到瞭國際承認,法國撤出印度支那。但美國乘機插足老撾,扶植親美勢力,1953年3月22日建立老撾人民黨。1956年1月“伊沙拉戰線”改組並擴大為老撾愛國戰線。50年代中期以後,老撾形成瞭三派政治力量:以巴特寮為代表的左派愛國力量,以培·薩納尼空、富米·諾薩萬、文翁·納占巴塞等人為代表的親美右派力量和以梭發那·富馬、貢勒等人為代表的中立力量。三派長期內戰,政府多次更迭。1961年,為解決老撾問題,又一次召開瞭擴大的日內瓦會議,同年5月實現全國停火。1962年6月三方組成老撾臨時民族團結政府,但不久即告破裂,內戰進一步加劇,1965年10月“寮國戰鬥部隊”改為老撾人民解放軍。1973年三方再次實現停火,簽署《關於在老撾恢復和平和實現民族和睦的協定》。次年4 月成立瞭以富馬親王為首相的新的民族聯合臨時政府。1975年,他曲、沙灣拿吉、瑯勃拉邦、萬象等地開展瞭“奪權運動”。老撾右派高級軍官和閣員紛紛逃往國外,巴特寮奪取瞭全國政權,一直領導巴特寮的老撾人民革命黨成為老撾的執政黨。同年12月1~2日在萬象召開瞭首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宣佈廢除君主制,成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蘇發努馮擔任最高人民議會主席,凱山·豐威漢為總理。

關於老撾問題的日內瓦協定簽字儀式

老撾群眾興修水利

  1977年以後,越南奉行地區霸權主義政策,對老撾實行控制。1979年2月20日老撾全國民族統一戰線大會通過決議,把老撾愛國陣線更名為老撾建國陣線。1982年7月人民解放軍改名為老撾人民軍。人民軍的最高領導機構是黨的中央軍事委員會,軍委主席由黨的總書記兼任。

  1961年4月25日,老撾同中國建交。在老撾人民抗美救國鬥爭和戰後經濟建設中,中國提供瞭力所能及的援助,並努力維護同老撾的傳統友好關系。1989年10月凱山·豐威漢應邀訪華。

  

參考書目

 富米·馮維希著,蔡文樅譯:《老撾和老撾人民反對美國新殖民主義的勝利鬥爭》,人民出版社,北京,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