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威特國是波斯灣西北岸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傢。西北部與伊拉克接壤,南鄰沙烏地阿拉伯,東瀕波斯灣。絕大部分地區是沙漠,蘊藏著豐富的石油。面積17818平方公裡。人口169萬(1985),主要是阿拉伯人。科威特籍人約占40%,外國僑民約占60%。居民95%信奉伊斯蘭教,其中約70%以上屬遜尼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首都科威特。

  古代科威特地區與巴比倫和希臘有過交往。西元前3世紀初,亞歷山大大帝的艦隊曾駛抵此地。在伊斯蘭教教興起之前,許多阿拉伯遊牧部落從阿拉伯半島遷往兩河流域的途中曾在此逗留,其中伊雅德部落在卡濟麥還建立瞭城堡。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後,科威特作為帝國的一部分一度繁榮,成為波斯灣的一個貿易港口和造船中心。“科威特”這個地名出現於17世紀40年代,當時控制科威特一帶的哈立德部落建立瞭一座小小的要塞。1756年薩巴赫傢族的族長薩巴赫·本·賈比爾被推選為政教合一的領袖,建立科威特酋長國。科威特酋長國名義上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勢力范圍,實際上仍保持獨立。1899年英國迫使科威特埃米爾穆巴拉克·本·薩巴赫(1896~1915在位)簽訂瞭《科英協定》。在該協定中,科威特埃米爾保證,不把國傢的任何部分租給或讓給英國以外的任何國傢或臣民;未經英國同意,不允許任何外國的代表駐在他的國傢。英國則承認科威特是一個內政獨立的國傢,保護其不受侵略,並向其提供財政援助。實際上,科威特已置於英國的保護之下。1913年英國和土耳其簽訂瞭《海灣協定》,其中規定:“科威特在奧斯曼政府的主權范圍之內,但政府不以任何方式幹涉其事務,亦不派兵到那裡去”;奧斯曼帝國承認科威特是在英國保護下的獨立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威特人民展開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1960年初,英國宣佈承認科威特的自治權,把司法權和貨幣管理權交給科威特埃米爾。1961年6月19日,英國又被迫廢除1899年的《科英協定》,承認科威特獨立。1961年7月1日,英國利用一些阿拉伯國傢(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在科威特主權問題上的分歧,以“保護”其獨立為名,派兵在科威特登陸。同月20日,阿拉伯國傢聯盟宣佈接納科威特,並要求英國撤軍。9月11日,由埃及、約旦、蘇丹、摩洛哥和沙特阿拉伯組成的阿拉伯保安部隊抵達科威特,以取代英國軍隊。英軍於9月19日開始撤離科威特。1963年5月,科威特加入聯合國。1962年1月科威特召開國傢制憲會議,同年11月頒佈的憲法規定:國傢元首隻能由薩巴赫傢族的後代繼承。1963年1月選出第一屆國會。現任國傢元首賈比爾·艾哈邁德·薩巴赫於1977年即位,為科威特的第13任統治者。

  石油是科威特的主要經濟來源,石油收入約占國內總收入的90%。1983年原油產量為5250萬噸,收入105億美元。1985年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23億噸。1984年國內生產總值為212億多美元,人均收入12640美元,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傢之一。科威特政府利用高額的石油收入,發展國民經濟,實行免費教育和免費醫療等高福利制度,並致力於使收入來源多樣化。

  科威特政府對外奉行中立和不結盟政策,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發起國之一,又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傢實施石油禁運的倡議國。科威特執行援助第三世界國傢,特別是援助伊斯蘭國傢的政策。1971年3月22日與中國正式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