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元1世紀中葉~2世紀中葉形成於羅馬帝國東部。原為猶太教一支派。因崇奉救世主耶穌,與正統猶太教分裂,後與希臘文化結合,在羅馬帝國流傳,4世紀末葉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中世紀時在歐洲占統治地位。16世紀以後傳播到非洲、美洲、南亞、東亞、大洋洲各國。對歐美各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影響。(見彩圖)

聖城耶路撒冷

  歷史 早期基督教 公元1世紀中葉,巴勒斯坦猶太人起義,遭羅馬統治者殘酷鎮壓,一些猶太人把自身的解放寄托於宗教。他們盼望“救世主”降臨,拯救人們的苦難。原始基督教遂以猶太教新宗派的形式出現。宣傳“天國即將來臨”,號召“罪人悔改”。1世紀末葉傳播到敘利亞、小亞細亞、馬其頓、希臘、羅馬、埃及,在各族民眾中贏得信徒,此後,與流行的希臘哲學、倫理、神秘主義思想等結合;在希臘化過程中,原始基督教由猶太民族宗教演變為適應羅馬帝國的世界性宗教,其教義中原來等待來世來臨的思想逐漸為忍受苦難的思想所取代。2世紀中葉,形成有組織的基督教會。3世紀中葉,在西歐、北非以及西亞已有相當影響。3世紀下半葉,在羅馬帝國各地發展為一支社會力量。隨著羅馬帝國加強對內壓迫、對外侵略,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羅馬統治者為便於控制被壓迫人民及被征服民族,於4世紀初葉,開始對基督教采取控制利用政策,加以扶植;4世紀末葉,定基督教為國教,教會靠帝國統治者支持,進一步發展。各種反抗基督教教義、信條,反對教會權威的活動都被教會判為異端,受政府鎮壓。

  中世紀 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在此前後,羅馬主教逐漸成為歐洲西部教會領袖,繼而取得政治權力。5世紀末~10世紀末,歐洲封建化過程中,基督教主要靠統治王朝的法令傳播到歐洲大部分國傢,教會及修道院成為最大封建領主,是歐洲封建社會的主要支柱;基督教壟斷文化教育事業,在意識形態領域,把政治、法律、哲學、道德都置於神學的控制之下。1054年,以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為首的東部教會與羅馬教皇為首的西部教會分裂,東部教會自稱東正教,西部教會自稱羅馬公教會(中國通稱“天主教會”)。11世紀末起,將近200年間,教皇聯合各國國王、貴族發動7次十字軍遠征,侵略東方。12世紀下半葉,教會開始設立“異端審判所”鎮壓人民反抗,扼殺進步思想。13世紀,教皇權勢達到全盛,同時,教會內部腐化,激起群眾不滿,反對教會的阿爾比派等異端運動此伏彼起。14、15世紀,市民階級和民族國傢興起,胡斯戰爭沉重打擊瞭教會勢力。

  近代 16世紀上半葉,德意志、瑞士、英國、荷蘭、斯堪的納維亞諸國相繼爆發宗教改革運動,否認教皇權威,強調傳統教義的不同方面,改革教會禮儀典制。在德意志北部,諸侯支持M.路德首倡宗教改革,成立路德派教會,標榜“因信稱義”,意即人在上帝面前得稱為“義”(不被定罪),全憑信靠耶穌,而不在於履行教會規條。在瑞士和法國,市民階級支持J.加爾文領導的加爾文派教會,強調世人命運善惡均由上帝預定;在英格蘭,成立以國王為首的蘇格蘭教會;在蘇格蘭、荷蘭,市民階級建立加爾文派的蘇格蘭教會、荷蘭歸正教會;在斯堪的納維亞諸國,分別成立路德派的各國教會。這些脫離羅馬公教會的教派,後來統稱為“抗議宗”,或稱“新教”。

  在此期間,教皇及西班牙國王加強羅馬公教會的活動,成立以維護教皇神權統治為宗旨的耶穌會,支持西歐各國天主教勢力。在西班牙,異端審判所活動最為猖獗。

  16世紀下半葉,法國天主教貴族與加爾文派新教貴族之間進行30多年內戰, 西班牙對以加爾文派新教為旗幟的荷蘭資產階級進行討伐戰爭,17世紀上半葉德意志新舊教諸侯之間進行瞭三十年戰爭,這一時期被稱為“宗教戰爭”時期。隨著歐洲資產階級興起,自然科學迅速發展,17世紀中葉以後,宗教寬容思想開始形成。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開始抨擊基督教信仰及教權主義。與此同時,歐洲各殖民國傢的教會開始成立各種傳教組織,向非洲、美洲、東亞、南亞大規模傳教。

  東正教自1054年同羅馬公教會分裂後逐步形成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亞歷山大、耶路撒冷4個牧首轄區,以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為精神領袖。15世紀末莫斯科公國興起,反對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控制俄羅斯正教會。1587年,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承認俄羅斯正教會獨立,由莫斯科牧首統轄,實際受沙皇控制。

  現代 全世界基督徒人數將近10億,占三大宗教信徒人數首位。成立瞭各種國際性、地區性組織。部分教派強調出世,追求個人精神安寧;多數教派強調進入世界,從事各種社會政治活動,主張以“對話”緩和社會矛盾、民族矛盾、國際矛盾、發達國傢與不發達國傢矛盾、各宗教之間矛盾;在第三世界的各種活動謀求適應各國社會需要及民族文化傳統。

  基督教信仰的內容 基督教教義,一方面是在同2 世紀上半葉逐漸形成的關於耶穌的福音傳說相聯系而發展的,另一方面是在猶太教基督徒和原來信奉多神教的非猶太人基督徒之間的鬥爭中發展起來的。它的主要內容是:

  創世 按《舊約聖經·創世記》載,天地間原來空虛混沌,神(或稱上帝)以6日創造天地萬物。這是基督教從猶太教繼承的信仰。它否認宇宙是永恒的,也否認宇宙是在某一特定時刻由神創造。5世紀,基督教神學傢奧古斯丁主張時間也是被造世界的一部分。

  道成肉身 按基督教信仰,神為拯救世上罪人,差遣聖子降世,取肉身,名耶穌。約於公元前5年出生於巴勒斯坦,約於公元29或30年在耶路撒冷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信奉這位耶穌的門徒確信他已復活升天,還將二次降臨,奉他為救世主(希伯來文稱“彌賽亞”,希臘文稱“基利斯督斯”,中譯簡稱為“基督”)。耶穌基督被認為具有神性,有赦罪的權柄,向世人宣講神的旨意,啟示神的律法真諦,能行各種神跡。另一方面,耶穌又具有完全的人性,與世人同樣經受試探,經歷苦難,隻是沒有犯罪。

  三位一體 指聖父(神)、聖子(耶穌基督)、聖靈三位結成一體。神不僅創造天地萬物,而且在耶穌肉身中顯示,又以神靈形式在世上運行。神在過去、現在、將來都主宰世人和萬事萬物。它創造世人,引領世人,並救贖世人。關於聖靈,以羅馬為中心的拉丁教會主張它“由父子而出”,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方教會則堅持4世紀的《尼西亞信經》,主張它“由父而出”。

  救贖 人類最初被造時是完美的。由於始祖亞當犯罪,罪性遺傳(稱“原罪”)和自己犯罪(稱“本罪”)而陷於不能自拔的地位。上帝派遣其子耶穌降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擔當瞭世人的罪,使凡信它的人都蒙救贖,靈魂得到拯救。

  天堂、地獄與最後審判 世人一切最後都將受神的審判,善人升入天堂,得享永生;惡人入地獄,永受火刑。近代基督教將升天堂解釋為進入神的國度,與神同在;入地獄則是自行隔絕於神的結果。

  教會 基督徒組成的團體稱教會。教會是耶穌基督的身體,一切信徒無論在世去世,都在一個聖會之中,心靈相通。羅馬公教會於13世紀規定洗禮、堅振、悔罪、聖餐、婚配、終傅、聖職七種儀式為聖事;新教某些教派將之簡化為洗禮、聖餐兩種。

  經典、主要節期 基督教《聖經》包括《舊約全書》及《新約全書》。《舊約全書》系繼承自猶太教的經書,共39卷,分“律法書”、“先知書”、“聖錄”三部分。主要內容為:上帝創世與人類始祖的神話,猶太民族歷史傳說,法律、宗教規例、宗教形式的政論、詩歌、道德格言,關於末世的預言等。各卷約自公元前5~前2世紀陸續出現,至公元1世紀定型。《新約全書》系基督教本身的經書,共27卷,其中包括四部《福音書》、《使徒行傳》、《使徒書信》匯編和《啟示錄》,主要內容為:傳說中的耶穌生平故事及其說教,關於耶穌門徒的故事及依托門徒之名闡述的教義等。各卷約自公元1世紀下半葉至2世紀下半葉陸續出現。有各種不同版本。18世紀以後,教會內外學者對《聖經》考證及分析研究日盛。

《舊約》抄本插圖(2世紀)

  基督教會定每年12月25日紀念耶穌誕生,稱聖誕節。每年過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紀念耶穌被釘死十字架後第3日復活,稱復活節。按《聖經》載稱,耶穌復活後40天升天,第50天差遣聖靈降臨。因此,每年復活節後第50天為聖靈降臨節。是為基督教會三大節期。

  教派 基督教主要分羅馬公教會、新教、東方正教會三支。16世紀新教包括聖公宗(英國)、加爾文宗(瑞士、法國、荷蘭、蘇格蘭)、路德宗(德意志北部、北歐諸國)。17世紀英國出現浸禮宗(反對為嬰兒施洗),18世紀由英格蘭教會中分出衛斯理宗(註重靈修方法)。上述各教派隨歐洲各國移民傳入北美。19世紀北美新教又出現摩門教派、安息日教派、基督教科學教派等,此後,還出現許多小教派。

  在西亞,除東正教會外,還有2、3世紀已獨立的阿美尼亞教會等。在北非,主張耶穌隻具神性的一性論柯普特教派自5世紀形成獨立教會。這些統稱東方教會,與東正教會保持一定聯系。

  近30年來,有些教派實行聯合,更多的是在教會活動中聯合行動。

  對西方政治文化的影響 基督教自4世紀與羅馬帝國結合。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與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王朝(8~9世紀)結合。隨後與神聖羅馬帝國結合,直至1806年拿破侖一世解散帝國。在東方,基督教與拜占廷帝國、俄羅斯帝國(15~20世紀初)結合。這些國傢自稱基督教國傢。在1500年間,歐洲的政治、法律、社會風俗、道德、哲學、語言、文學、詩歌、戲劇、音樂、美術、雕刻、建築都深受基督教影響。隨著歐洲移民遷往南北美洲、大洋洲,基督教影響擴大到美洲、大洋洲,成為這些地區的主要思想文化傳統。歐美文化傳統被一些西方歷史學傢稱為“基督教文明”,但它並未能取代歐美各民族自身的文化傳統。

  

參考書目

 Derek Baker , Schism Heresy and Religious Protest,9 vol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Y.,1972.

 楊真:《基督教史綱》(上冊),三聯書店,北京,1979。

 Hubert Jedin , ed. ,History of the Church ,10 Vols,Seabury Press,N.Y.,1980.

 A.羅伯遜著,宋桂煌譯:《基督教的起源》,三聯書店,北京,1984。(A. Robertson , The Origins of Christianity,London,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