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亞那合作共和國位於南美洲大陸的北部。面積約214970平方公裡。人口88萬(1982),其中印度族約占50%,黑人占30%,混血種人占10%,印第安人占5%。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印度教或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英語。首都喬治敦。

  圭亞那原有居民是印第安人。1499年西班牙航海傢A.de奧赫達在圭亞那登陸。16世紀初,西班牙人J.馬狄奈在圭亞那停留瞭10年,自稱曾見到黃金王國。此後,荷、英、法等國冒險傢相繼前往圭亞那尋找傳說說中的黃金城,從事殖民擴張。首先在圭亞那沿海同印第安人進行貿易交往的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繼之荷蘭人在圭亞那的波墨倫等地建立瞭移民點和炮臺。1621年荷蘭西印度公司控制瞭圭亞那大部分地區。1648年西班牙和荷蘭簽訂瞭芒斯特條約,承認荷蘭對圭亞那的統治。荷蘭殖民者為瞭擴大甘蔗種植面積,從1658年起由西非販進大批黑奴。黑奴的運入對圭亞那蔗糖經濟的發展起瞭重要作用。黑奴受到殘酷的壓迫和剝削,經常起而反抗。1763年圭亞那爆發瞭大規模黑奴起義,以科菲為首的起義隊伍占領伯比斯達一年之久,給荷蘭殖民者以沉重打擊。18世紀後期和19世紀初期,圭亞那成為歐洲列強角逐之地。1781年英國侵占瞭荷蘭在圭亞那的殖民地,次年法國又從英國手中奪去圭亞那。1784~1796年間,圭亞那重新回到荷蘭手中。經過3國反復爭奪和幾經易手之後,根據“倫敦協定”,圭亞那於1814年成為英國殖民地。1831年起稱英屬圭亞那。

  英國殖民統治期間,圭亞那的蔗糖經濟取得一定發展。1834年英國被迫廢除奴隸制。為補充勞動力,先後從葡萄牙、非洲、印度和中國引進大批契約勞工,印度人和中國人幫助當地發展瞭水稻生產。20世紀初,美國企業傢來到圭亞那開采鋁土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圭亞那的經濟命脈操縱在美、英等國資本傢手中,民族獨立鬥爭日益發展。1950年1月,C.賈根和L.F.S.伯納姆創建人民進步黨,並領導人民進行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1953年迫使英國同意舉行第一次大選,實行部分自治,4月人民進步黨在大選中獲勝,賈根出任總理。同年10月,英國政府借口圭亞那有“共產黨陰謀”解散立法議會,推翻瞭人民進步黨政府。由於人民的鬥爭,英國於1956年被迫同意恢復立法議會。1957年10月伯納姆與賈根決裂,另建人民全國大會黨。1957~1961年和1961~1964年賈根連續任總理。1961年英國同意圭亞那成立自治政府。1964年,人民全國大會黨和聯合力量黨組成聯合政府,伯納姆任總理。1966年5月26日,圭亞那宣佈獨立,但仍留在英聯邦內。獨立後,圭亞那奉行獨立自主和不結盟外交政策。1968、1973和1978年三次大選,人民全國大會黨連續獲勝,伯納姆任總理。1970年2月23日成立圭亞那合作共和國。此後,圭亞那政府逐步將絕大部分美、英等外國資本經營的企業收歸國有。通過1967和1972年制定的兩個五年計劃,輕工業和農業得到一定的發展。1972年6月27日圭亞那和中國建立瞭外交關系。1974年12月,人民全國大會黨公佈《莎法亞宣言》,宣佈該黨是“社會主義政黨”,實行“合作社會主義”。1980年10月6日圭亞那頒佈新憲法,改行總統制。同年12月大選,人民全國大會黨獲勝,伯納姆出任總統。伯納姆曾多次訪問中國,於1985年8月6日病逝。副總統H.D.霍伊特繼任人民全國大會黨領袖和政府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