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譯“光榮孤立”。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初年,英國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光輝孤立”一詞源於加拿大財政部長G.E.福斯特於1896年1月在議會上就英國外交政策發表的演說。英國為維持歐洲大國之間的均勢,不願與任何大國或大國集團結盟,以保持行動自由。當歐洲形成德奧意三國同盟(1882)和法俄同盟兩個對峙的營壘時,英國的主要競爭者是法國和俄國。雖然它同奧匈帝國和義大利訂立兩個地中海協定,但考慮到保衛德、奧邊界安全比防守英吉利海峽抵禦法國進攻的任務更為艱巨,所所以堅決拒絕參加三國同盟。曾經肩負外交重任16年之久的R.A.T.索爾茲伯裡勛爵堅持孤立政策,並引以為榮。

  進入帝國主義時代,列強對殖民地的爭奪日益尖稅。損害英國威望的事情接連發生:1895年12月美國總統 G.克利夫蘭(1885~1889,1893~1897在任)就委內瑞拉和英屬圭亞那的疆界爭議發表咨文,威脅英國讓步;次年1月3日德皇威廉二世電賀德蘭士瓦總統P.克留格爾(1825~1904在任)俘獲南非的偷襲者。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列強掀起割地狂潮,俄國占領旅順,逼使英國艦隊從港內撤走。1897年8月,俄國陰謀組織反英的歐洲大陸同盟。英國在世界事務中陷於孤立。殖民大臣J.張伯倫意識到處境危殆。為瞭保住英國在華利益,在1898年5月13日的演說中倡議同美國和其他大國訂立同盟以阻止俄國擴張。但當時美國正忙於加勒比海事務,無暇他顧。德國也不願為英國火中取栗。惟日本與英國抱有反俄的共同目標,雙方於1902年結成同盟。以後又簽訂1904年的英法協定和1907年的英俄協定,英國“光輝孤立”的外交政策遂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