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傢、文學傢、史學傢。原名弗朗索瓦·馬裡·阿魯埃。1694年11月21日生於巴黎一中產階級傢庭。1704~1717年在耶穌會創辦的路易大王中學讀書,畢業後從事文學寫作,曾用諷刺詩抨擊封建專橫統治,因觸犯犯王室貴族兩次入巴士底獄。1718年發表第1部悲劇《奧狄浦斯王》一舉成名,從此用伏爾泰筆名。1726~1729年旅居英國,結交上層文人和政治傢,考察政治制度,深受I.牛頓、J.洛克的科學、哲學思想影響。回國後宣傳英國社會制度與自由思想,1734年他的《哲學書簡》曾被取締焚毀,於是遠離巴黎,在錫雷村居住15年,潛心著述。40年代起受到朝廷重視。1745年被委任法蘭西史官,1746年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沙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都同他通信論學。1750年應腓特烈二世邀請在柏林居住3年,後因意見不合而決裂。最後20年定居法國、瑞士邊境費內莊園,從事寫作和創辦學校,還開墾荒地,建立手表工場,替受宗教迫害的C.卡拉,P.P.西爾旺等訴訟平冤,揭露天主教會黑暗殘酷,號召粉碎這種無恥罪惡。他編印瞭空想社會主義者J.梅利埃的《遺書》,主張改造法庭、建立陪審制度,禁止任意逮捕,廢除酷刑。

  伏爾泰具有多方面興趣與才能,著作范圍涉及自然科學、哲學、歷史、戲劇、詩歌(全集達52卷),擅長於哲理小說與諷刺短文,主要著作有《老實人》(1759)、《哲學詞典》(1764)。《路易十四時代》(1751)和《風俗論》(1756)兩書都有專章論述中國歷史文化,推崇儒傢倫理道德與理性主義。他還為D.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撰文。

  伏爾泰思想反映上層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既反對特權等級,又主張保留君主制;既宣揚自由主義,又害怕人民革命;既反對宗教迷信,又強調宗教的必要性。1778年2月回到闊別28年之久的巴黎,受到熱烈歡迎,人們稱他為“卡拉的救星”。伏爾泰於同年5月30日病逝。1791年7月法國制憲議會將他的遺骸隆重遷至先賢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