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3月3日蘇維埃俄國與德國及其盟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土耳其締結的屈辱性和約。1917年11月8日蘇俄在《和平法令》中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交戰國締結正義的民主的和約的建議被拒絕。當時前線舊俄軍隊潰逃,國內經濟困難,尚未組織起工農紅軍,最迫切的任務是退出帝國主義戰爭,贏得和平。德奧同盟國集團兩線作戰,國內革命危機嚴重。協約國則企圖借德國力量摧毀蘇俄,或使兩敗俱傷。12月3日蘇俄不得不單獨與同盟國集團在白俄羅斯的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佈列斯特)開始始停戰談判。5日簽訂停戰協定。22日開始和平談判。蘇俄建議根據《和平法令》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民主和約。25日德方假意贊同,但以協約國同意參加為條件。休會10天後,1918年1月9日德方借口協約國拒絕,表示不接受蘇俄的談判原則,談判休會。В.И.列寧主和;蘇俄代表團首席代表Л.Д.托洛茨基主張不戰不和;俄共(佈)黨內不少人主戰。30日談判復會。列寧曾與托洛茨基約定要盡量拖延談判,等德方提出最後通牒,然後簽訂和約。2月9日,德方以強硬態度提出苛刻條件,但尚未提出正式最後通牒,10日托洛茨基違抗列寧指示,宣稱蘇俄停止戰爭,復員軍隊,拒絕簽訂和約,隨即離開佈列斯特。18日,德奧軍借機破壞和談,大舉進逼彼得格勒。19日列寧電告柏林同意簽約。德軍繼續入侵。23日蘇俄收到限48小時答復、條件更為苛刻的最後通牒。3月3日,列寧為首的俄共(佈)黨和政府,為使初建的蘇維埃國傢退出帝國主義戰爭,保障國傢的安全和獨立,在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上簽字(見彩圖)。依照和約,蘇俄失地100萬平方公裡。同年8月27日,在柏林簽訂蘇德間三個附加條約,規定蘇俄須以各種形式賠款60億馬克。蘇俄因利用帝國主義國傢之間的矛盾簽訂和約而贏得瞭和平喘息時機,領導農民,整頓經濟,建立紅軍,鞏固政權。1918年11月13日蘇俄政府利用德國在大戰中的失敗宣佈廢除此和約。

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簽字儀式(1918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