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由於奧匈帝國吞併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而引起的一次國際衝突。它反映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奧、俄等帝國主義爭奪巴爾幹地區的尖銳矛盾。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省居民大部分是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1878年《柏林條約》規定:這兩省由奧匈帝國代管,但名義上仍屬土耳其。20世紀初,巴爾幹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奧匈帝國企圖吞併這兩省,作為向巴爾幹半島擴張的基地。1908年,土耳其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推翻瞭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世的獨裁統治,國內局勢動蕩。奧匈帝國乘機拉攏俄國共同瓜分土耳其的屬地。俄國也想乘機修改黑海海峽制度,以便推行它的南下政策。1908年9月15日,奧國外交大臣A.L.von埃倫塔爾與俄國外交大臣A.П.伊茲沃利斯基在佈赫勞城舉行會談,雙方達成秘密協定。俄國同意奧匈帝國兼並波、黑兩省,奧匈帝國則支持俄國召開國際會議修改《柏林條約》,同意黑海海峽向俄國軍艦開放。會後,伊茲沃利斯基前往歐洲各國遊說,爭取英、法等國對俄國計劃的支持。正當伊茲沃利斯基在法國談判時,10月7日,奧匈帝國正式宣佈將波、黑兩省並入自己的版圖。俄國因自己的目的還未達到,便向奧匈帝國提出抗議,並要求召開國際會議解決爭端。

  奧匈帝國的兼並行徑激起瞭南部斯拉夫人的憤慨。波、黑兩省人民也反對奧匈帝國的統治和奴役,強烈要求與塞爾維亞合並。塞爾維亞政府向奧匈帝國提出抗議,並開始軍事動員,同時向俄國求援。奧匈依仗德國的支持,拒絕召開國際會議,並在奧、塞邊境集結軍隊,進行威脅。1909年2月,親德的土耳其政府在德國影響下,與奧匈簽訂協定,以250萬英鎊的代價放棄瞭波、黑兩省名義上的主權,這使德、奧態度更趨強硬。3月,德國向俄國發出威脅性照會:要求俄國促使塞爾維亞承認奧匈帝國兼並兩省的既成事實;如俄國繼續支持塞爾維亞,德、奧將對俄作戰。俄國被迫讓步,並對塞爾維亞施加壓力,強迫其放棄反奧戰爭的動員和停止一切反奧行動。3月31日塞政府被迫聲明取消抗議,一場幾乎導致戰爭的危機趨於平息。波斯尼亞危機使沙俄與德、奧以及塞、奧的矛盾進一步加深,它加劇瞭協約國和同盟國在巴爾幹的爭奪,使巴爾幹成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火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