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古代以阿瑜陀耶城(今曼谷北,意為“不可戰勝之城”)為首都建立的王朝。華僑習慣稱阿瑜陀耶城為大城,故阿瑜陀耶王朝又叫大城王朝。1350年建立,1767年被緬甸滅亡,歷時417年,傳35位國王。在阿瑜陀耶王朝最強盛時期,其統治勢力北達蘭那泰王國,南至馬來半島的六坤,東面曾擴張到老撾的瑯勃拉邦,西抵丹那沙林。

  阿瑜陀耶王朝的創始者烏通王(拉瑪蒂菩提)原為羅斛國國王。因瘟疫流行,烏通王於1350年率眾遷都阿瑜陀耶,建立阿瑜陀陀耶王朝。

  王朝初期與中期 阿瑜陀耶王朝建立之初,基本上承襲瞭素可泰王朝的政治體制,軍務和民政不分,中央權力分散。波羅摩·戴萊洛迦納統治時期進行瞭行政制度的改革:設文、武沙木罕分管全國的民政和軍務;民政方面設內務、宮務、財務、田務四個部;實行按爵位等級授田的“薩克迪納制”。從而加強瞭中央集權,奠定瞭暹羅封建社會的統治基礎。

  阿瑜陀耶王朝中期,暹羅成為中南半島上的一個強國。為瞭和緬甸爭奪這一地區的霸權,從1538年起泰緬之間進行瞭長期的戰爭(見泰緬戰爭)。1569年阿瑜陀耶城第一次被緬軍攻陷,暹羅淪為緬甸屬國達15年之久。1584年納黎宣宣佈擺脫緬甸的統治而獨立,帶領暹羅軍民再次與緬甸較量,並於1595年打到緬甸的首都勃固,使暹羅轉敗為勝。

  繼納黎宣之後的厄迦陀沙律王統治時期(1605~1610)、嵩貪王統治時期(1612~1628)、巴塞通王統治時期(1629~1656)和納雷王統治時期(1656~1688),阿瑜陀耶王朝曾一度中興。由於沒有對外戰爭,社會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文化藝術出現瞭興旺繁榮的景象。

  阿瑜陀耶王朝中期,對蘭甘亨於1292年創制的泰文字母進行瞭改革,使其便於書寫,稱為簡體泰文。用紙逐漸取代瞭傳統的貝葉。文學作品除瞭王朝初期流傳下來的烏通王的《飲水誓盟詩》和戴萊洛迦納的《律詩集》之外,嵩貪王時期又出現瞭以宗教為題材的長詩《第十世菩薩的誕生》。納雷王時期詩歌創作中客龍體、纏體、嘎柏體等形式趨於成熟,作品數量之多,題材之廣,為前代所未有,被譽為泰國詩歌的黃金時代。

  為宗教服務的寺院建築也很發達,帕希訕派寺是當時阿瑜陀耶城中最宏偉的一座寺院,充分表現瞭泰國建築藝術的特色。1490年後又相繼在該寺修瞭三座佛塔,用來盛放戴萊洛迦納等三位國王的骨灰。這三座佛塔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王朝的末期 16世紀以後,西方殖民主義勢力逐漸滲入暹羅。1516年葡萄牙和阿瑜陀耶王朝簽訂瞭第一個條約,規定葡萄牙人可以在阿瑜陀耶城、丹那沙林、墨吉、北大年、六坤等地居住、經商和傳教。1598年西班牙和暹羅簽訂通商條約。1612年英國被允許在北大年開設商館。1617年荷暹簽訂通商條約。特別是在納雷王統治時期,希臘人C.華爾康擔負瞭阿瑜陀耶王朝的外貿總監和財政大臣的重要職務,他利用職權,與法國殖民主義者勾結,使法國軍隊進駐暹羅,取得瞭對曼谷和墨吉的控制權。西方殖民主義勢力的入侵,激起瞭暹羅人民的憤慨。1688年3月他們在帕碧羅阇的領導下,乘納雷王病危之際,處死華爾康,將法國殖民軍趕出暹羅,取得抗擊西方侵略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阿瑜陀耶王朝末期,暹羅的商品經濟有很大的發展,對外貿易十分活躍,幾乎每年都要派船來中國進行朝貢式貿易,有時一年多達數次。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後,中暹大米貿易興起,許多華人移居暹羅,在阿瑜陀耶城形成一個華人居住區。華人對暹羅的商業和航海作出瞭突出的貢獻。阿瑜陀耶王朝曾借助華人的航海技術和人力,積極發展和日本、菲律賓的遠航貿易。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貧富分化加劇,階級矛盾尖銳,終於釀成1690、1691、1699年華富裡、六坤、呵叻等地的人民大起義。雖然這些起義相繼被鎮壓,但阿瑜陀耶王朝的統治也搖搖欲墜。統治階級內部為爭奪王位,多次發生內訌和殘殺,更加削弱瞭暹羅的國力。1758年4月,阿瑜陀耶王朝第32代國王武侖閣病逝後,短短3個月內便更換瞭三個君主,給緬甸的入侵帶來可乘之機。

  1766年,緬王孟駁的軍隊再次陳兵阿瑜陀耶城下,將該城圍困瞭14個月後,終於在1767年4月7日將阿瑜陀耶城攻破。暹王阿迦達身亡,金銀財寶被掠一空,3萬居民淪為戰俘,維持瞭400餘年的阿瑜陀耶王朝遂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