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二大經濟中心,大阪府首府。位於本州西南部大阪灣東北岸,向西經明石海峽與瀨戶內海相通,向南經紀淡海峽和紀伊水道通太平洋。面積212平方公裡,在都道府縣中面積最大,人口254萬(1986)。

  地勢東高西低,市區大部位於大和川和澱川沖積的三角洲上,屬大阪平原的一部分。市中央偏東的上町臺地南北長12公裡,東西寬2~3公裡,海拔約20米。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15.6℃。1月4.5℃,8月28℃。年降水量1390毫米,集中於於6、7、9月。

  古稱“難波”,明治初年改今名。上町臺地為大阪歷史起源地,已發現彌生時代遺跡多處。臺地南端即古代的難波津,為重要港口。後成為歷代兵傢必爭之地。1583年築大阪城,並利用西部低地的有利條件,興建多條運河,使水運更為發達,有“水都”、“橋都”之稱。江戶時代成為直轄地,各藩在此設有倉庫,附近稻米和棉紡織品等多集散於此,成為全國重要商業中心。江戶中期人口已超過40萬。1868年辟為港口。1874年鐵路通車後,促進瞭城市發展。1889年正式設市。先後建立金屬加工、機械、化學等工業和著名商業企業。20世紀20年代中期,貨物貿易量和工業產值均居全國首位,成為日本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歷史上商業資本雄厚,是大阪經濟的重要特點,對西日本經濟有重要的影響。1897年以來,市區范圍多次擴大。1926年後發展速度慢於東京,1955年起經濟地位低於東京,居日本第二位。

  阪神工業地帶的核心,是重、化工業和輕工業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城市。以金屬加工廠最多,次為機械、服裝、出版、印刷、食品、紡織等部門;產值中化學工業占首位,次為出版、印刷、機械、鋼鐵、電機等(見彩圖)。

日本大阪市松下電器公司茨木工廠 傳統工業(如食品、服裝等)以小廠居多。工業分佈在3個地區:北部工業區有淀川流過,工業水源充足,很早就建成瞭紡織、染料、制藥、油脂等工廠;東部工業區是在原兵工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金屬加工和機械工業,並建有玩具、服裝、化妝品和雜貨等小廠;西部是重、化工業集中的臨海工業區,沿大阪灣分佈,主要是造船、鋼鐵、車輛、機械、化學等大型廠。

  西日本交通中心,有現代化鐵路新幹線和高速公路通過,並有多條鐵路和公路線呈輻射狀通往各地;現代化海港,有雜貨、鋼鐵、石油、集裝箱等多種專業碼頭;以國內運輸為主,國內貨運及客運分別占總運量的73%和98%(來往於瀨戶內海各地旅客居多)。航空運輸國內旅客亦占90%以上。大阪國際機場(位於伊丹)為現代化的機場,周圍有豐中、池田等機場。市內交通呈立體結構,有地面公路、高架道路和6條地下鐵路組成,日平均輸送旅客190多萬人次。出口貨物以機械、化學制品、紡織品為主,進口多為原料及食品等。

  文化教育發達,有大阪大學等公、私立大學數十所。名勝古跡以大阪城、四天王寺、住吉大社等最為有名。大阪市分為26個區。市內商店達10多萬傢。金融機構、銀行多在今橋、高麗橋、禦堂筋等地;證券交易所位於北濱;公司、商社、事務所多集中在中之島、堂島、堺筋等地。市中心的齋橋筋、戒橋筋等地為繁華商業區。

大阪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