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往越南的重要關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西南端中越邊界處,距市區約18公裡。友誼關與北部龍州縣的水口關、平而關共稱南天三關。友誼關始建於漢,初名雞陵關。明永樂年間改為鎮夷關,清初改為鎮南關。1953年改稱睦南關,1964年始稱友誼關。城樓正面“友誼關”三字系陳毅所書。關樓曾多次建、毀。1957年重建關樓3層,用花崗石砌成,莊嚴雄偉,是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友誼關位於低緯度地區,左連陡峭的佐輔山,右接高聳的金雞山,關內外為低山丘陵環繞,形勢險要,素有有“南疆重鎮”之稱。友誼關又是湘桂鐵路的終點,有公路、鐵路直通越南的同登、諒山等地,交通方便,歷來為中越人民往來的重要通道。友誼關是歷代兵傢必爭之地。1885年3月22日,著名的“鎮南關大捷”即發生於此。從友誼關到北面的隘口圩4公裡的山谷,是清代愛國將領馮子才率領軍民痛殲法國侵略者的戰場。關後半公裡的山崗上有掩埋中法戰爭陣亡將士的“大清國萬人墳”。1907年12月2日,孫中山先生於此領導瞭著名的鎮南起義。

中越邊界的友誼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