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標定第四紀泥河灣組地層所在地。河北省張傢口地區轄縣。位於省境西部偏北,桑乾河兩岸。面積1821平方公裡,人口24.5萬,縣府駐西城鎮,縣境位於冀西北山間盆地,北有熊耳山,南有恒山餘脈環繞,海拔1200~1500米,中部為盆地,桑乾河、壺流河流經。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多雹災。

  在陽原盆地中有一組河流沖積相及湖泊相地層,上部為灰綠、黃、灰白色粉砂質粘土,下部為灰黃、灰綠色亞粘土、亞砂土、含鈣粉砂質粘土夾薄層泥灰巖;地層厚440~130餘米,其中富含哺乳類化石,臺中國貍、直隸狼、鬣狗、納瑪象、中國犀、中國長鼻三趾馬、三門馬、中國麂、四不象、中國羚羊、古中國野牛等。由於首先在泥河灣村發現,故國際上標定為泥河灣組地層(第四紀上更新世)。1976~1977年在縣境西部侯傢窯村的梨益溝,發掘出大量動物化石和石器,並發現人類頂骨、枕骨、臼齒、頜骨等16塊(分屬14個人體),經鑒定其地質年代為晚更新世,系北京猿人的後裔,與丁村文化相當(見丁村文化遺址)。1978年在官廳村西北,發現距今約100萬年左右的小長梁遺址,發拙出早更新世時代的石核、石片等800餘件和大量打擊刻劃的骨片及哺乳類動物化石與三趾馬、羚羊、馬、牛、鹿、虎、犀、象的殘骸。遺物出自厚約0.5~1米的砂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