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國西北地方東部,黃河上遊、河套西部。簡稱寧。介於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與陝西、內蒙古、甘肅等省區為鄰。面積5.18萬平方公裡,1990年人口465.5451萬。轄2地區、2地級市、2縣級市、16縣。自治區首府銀川市。

自然條件

  寧夏地處草原與荒漠、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外流區與內流區間的過渡地帶,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區內差異很大。

  地質與地貌 在地質構造上,寧夏處於昆侖秦嶺地槽褶皺區與中朝準地臺的交接地帶,巖漿活動微弱,能源礦產和非金屬礦產成礦條件較好。石炭紀和侏羅紀為主要成煤期,中生代為成油期,早石炭世和第三紀漸新世為膏鹽成礦期。全區地貌格局主要受地質構造控制,新生代北部地塊受擠壓沿北北東方向斷裂發生拉張,銀川盆地強烈斷陷,兩側的賀蘭山地和鄂爾多斯高原相對隆升;南部地塊受擠壓形成六盤山等一系列弧形山地和斷陷盆地。賀蘭山、六盤山構成中國南北向巨大地震帶的北段,區內地震頻繁。南部第四紀更新世黃土堆積廣泛。受現代氣候影響,從南至北表現出流水地貌向幹燥地貌過渡的特征。

  地形以丘陵為主,占38%;平原次之,占26.8%,山地占15.8%;餘為臺地、沙地和水域。地勢南高北低。北部有北北東向延伸的賀蘭山地、銀川平原、靈鹽臺地,自西而東平行排列,組成拉張型地貌結構。最高的賀蘭山與最低的銀川平原,高差達2400餘米。河流階地不發育,平原湖沼多。南部有北東—南西展佈的數列弧形山地與盆地相間排列,構成擠壓型地貌結構。山嶺北東麓往往發育臺地,地勢由南西向北東呈階梯狀逐級降低,沿河階地發育。

  氣候與水文 寧夏位居內陸,受季風影響較弱,屬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幹旱氣候,基本特點是幹旱少雨,風大沙多,夏少酷暑,冬寒漫長,日照充足,氣溫年、日較差大。氣溫由南向北遞減,年均溫5~9℃,氣溫年較差24~33℃,日較差6.8~17.2℃,10℃以上活動積溫2000~3500℃,無霜期103~162天;年降水量680~180毫米,由南向北遞減。山地降水顯增,如賀蘭山迎風坡年降水量約為山下銀川市的2倍。降水多集中於6~9月,且年變率大,故幹旱威脅嚴重。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區簡圖

  自治區是全國水資源最少省區,年徑流深僅17.3毫米,水資源總量為10.5億立方米。其中天然地表水資源近9億立方米,耕地公頃均水量、人均水量均遠低於全國和黃河流域平均值。除黃河外,其他主要河流有清水河、苦水河及涇河、葫蘆河的上遊等,均屬黃河水系。中衛縣境西部和鹽池縣境部分屬內流區。黃河過境年水量約325億立方米,現農業引灌實用35億立方米左右。全區水力資源的理論蘊藏量約200萬千瓦。

  植被與土壤 全區植被分帶由南而北為森林草原、幹草原、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是中國主要牧區之一。地帶性土壤以黑壚土、灰鈣土為主。由於長期人工灌溉,銀川平原等地發育瞭非地帶性的灌淤土,並分佈有較多的草甸、沼澤、鹽生植被。中部部分沙地生長著沙生植被。

  自然地理區 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寧夏回族自治區轄境范圍內以麻黃山北緣經小羅山南麓西至幹鹽池一線為界,南北分別隸屬於不同的自然地理區。

  華北濕潤、亞濕潤暖溫帶地區黃土高原森林草原、 幹草原區 位於中國東部季風區內,自治區南部屬此范圍。又可分為3亞區:

  ① 六盤山地。海原—固原以南,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為自治區三大林區之一。山地草場是著名的涇源牛產地。

  ② 清水河、茹河黃土丘陵。位於六盤山以東,黃土梁、茆、塬廣佈,多為強度水土流失區。河谷階地發育。農田、城鎮多分佈於河谷階地,為重要糧、油產區。北部草原面積大,牧業比重高。

  ③ 葫蘆河黃土丘陵。位於六盤山以西。葫蘆河西側以黃土梁、茆為主,東側為黃土梁與河谷沖積平原相間分佈。黃土地區溝壑發育,中強度水土流失。區內開發利用程度高,墾殖指數達50%,宜發展牧、林、農業。

  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鄂爾多斯高原幹草原、荒漠草 原區 位於中國西北幹旱區內,自治區北部屬此范圍,又可分為4亞區:

  ①銀川平原。位於青銅峽至石嘴山之間,由於引黃河水灌溉,荒漠草原景觀已改造為人工綠洲。

  ② 賀蘭山地。位於銀川平原西側,寧夏主要林區之一。

  ③ 靈鹽臺地。呈波狀起伏的臺地地貌。風蝕強烈,沙丘發育,多集成沙帶。湖泊、窪地多為鹽湖。區內的荒漠草原以產寧夏灘羊著稱(見鹽池縣)。

  ④ 寧中山地與山間盆地。位於寧南山地丘陵與寧北山地臺地間。為山地和山間盆地,是寧夏蒸發量最大的地帶。地表徑流少,地下水礦化度高,植被稀少,風沙、幹旱嚴重。中衛縣西境的沙坡頭已創造瞭舉世矚目的治沙奇跡。羅山位於區內中部,系寧夏第3大林區,有較好的夏季牧場。

發展簡史

  寧夏地處西北邊陲,向為塞上重地。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原始人類活動於境內(見靈武縣)。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寧南森林草原的河谷地帶已出現農耕文化,北部草原地帶為遊牧狩獵文化。以後遊牧民族勢力擴展至全區。秦代為抗禦匈奴,屯墾戍邊。漢武帝元狩年間曾大批移民於北地等郡(包括今寧夏),沿黃河兩岸修渠引水,大規模開發引黃灌區,使地近荒漠的黃河沿岸平原逐步成為谷稼殷積的綠洲。南北朝末期,這裡已有“塞北江南”之譽。唐代寧夏農牧業生產及經濟日趨發達,北部引黃灌區再次得到較大規模開發,南部的固原地區成為全國養馬業中心,中原與西北之間商旅的重要通道。公元11世紀初,黨項族以寧夏為中心,建立大夏國(史稱西夏),與宋、遼、金鼎立幾達200年之久。創造瞭燦爛的西夏文化。元初於北部設西夏中興行省,後改中興府路,屬甘肅行省,並曾一度分設寧夏行省,寧夏由此得名。南部地區為開城府,隸屬陜西行省。明代設寧夏衛,北部的寧夏鎮和南部的固原鎮,均為“九邊重鎮”之一,軍屯、軍牧有較大發展。清設寧夏府,康熙和雍正年間開挖瞭大清、惠農、昌潤諸渠,銀川平原北部得到進一步開發,寧夏引黃灌區逐步形成較完整的灌溉系統。其時灌溉渠道長千餘公裡,灌田13.3萬餘公頃,人口增長,經濟繁榮。南部設固原州,隨農墾迅速擴展,林地、草場急劇減縮。1929年成立寧夏省,轄現自治區除固原地區外的所有市、縣及現內蒙古自治區的磴口縣及阿拉善盟。1954年撤銷省建制,原轄區分別劃入甘肅省和內蒙古自治區。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時,將甘肅省回族聚居的固原回族自治州及隆德縣、涇源回族自治縣劃入。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 寧夏是全國人口少而少數民族集中的省區之一。全自治區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裡約90人,在西北地區僅次於陜西省。1990年自治區人口比1949年增長3倍,其中遷移增長占總增長的1/5。人口自然增長率18.82‰,居全國前列。1958年以前,自治區農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90%以上,隨工業、城市和交通的發展,1990年自治區非農業人口已占總人口的26.6%。

  自治區人口地區分佈差異很大。灌區人口約占全自治區人口的60%以上,每平方公裡約為200人。其中尤以靈武、吳忠灌區和銀川附近最為稠密,每平方公裡達300~400人以上。南部丘陵山區,人口主要分佈在沿河谷地和山間盆地。清水河、葫蘆河等谷地每平方公裡150人以上,其他廣大地區在50人以下。

  民族以回、漢為主,分佈遍及全區各地。回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2.4%,漢族占67.3%。此外,有滿族、蒙古、東鄉等20多個少數民族共1.4萬餘人。自元代始,寧夏即成為中國回族的主要聚居地區。在蒙古族平定西夏後,大批中亞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被遷徙來寧屯戍,成為寧夏境內回民的主要來源,多信奉伊斯蘭教。清末,由於對陜西回民的大屠殺,迫使該省回民聚集於寧夏南部。1936年紅軍在同心、海原地區建立豫海回民自治政府,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級回族自治政權(見同心縣)。目前全自治區回族人口約占全國回族總數的17%以上,主要集中分佈於區內的同心、海原、西吉、固原和吳忠等縣市,涇源縣回族人口占該縣總人口比例高達96.6%,同心、海原、吳忠、西吉等市縣則均達50%以上。回民在區內主要從事農牧業,擅長手工業生產和商業服務業。

  經濟概況 寧夏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地區差異顯著。區內灌溉農業發達,歷史悠久,向為中國西北重要農業區。畜牧業獨具特色,是國內裘皮羊重要產區,在國際養羊業中占有突出地位。地下礦產資源較豐富,工業已有相當發展。1990年農業產值24.7億元,工業產值64.8億元。

  農業 以種植業為主體,耕地面積達144.4萬公頃,約占自治區土地總面積的27.9%。草地面積284萬公頃,占自治區土地總面積的54.8%。宜林地40萬公頃,適宜發展水產的低窪地、湖泊約5萬公頃。1990年糧食產量190.1萬噸。區內北部平原與南部丘陵山區農業差異顯著。北部平原是中國著名古老的灌溉農業區和自治區農業發展精華之所在,盛產小麥、水稻及玉米,早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目前,整個北部平原(包括銀川平原和衛寧平原)已建成完整的灌排系統,耕地面積雖隻占自治區耕地總面積的20%,但糧食產量卻約占自治區糧食總產的70%以上,是中國西北地區著名商品糧基地之一。南部丘陵山區為自治區耕地分佈最廣的地區,但自然災害頻繁,生產低而不穩。近年已建成水庫194座及固海、同心、中衛南山臺子等揚水灌溉工程,灌溉面積達4萬公頃;建設水平梯田4萬公頃,溝壩地3萬餘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976平方公裡。糧食產量約占自治區糧食總產量30%。

  ① 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主,次為經濟作物中的油料。糧食作物占作物總播種面積的80.1%,以一年一熟的旱作輪作制為主,灌區還有二年三熟、三年五熟的水旱或旱作輪作。糧食作物中夏糧和秋糧大致各占一半。夏糧以春小麥為主,播種面積30萬公頃,多分佈於北部平原灌區。秋糧有水稻和玉米。水稻主產於北部平原灌區的中南部,播種面積約5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在8.3噸;玉米播種面積7萬公頃左右。雜糧廣佈於山區,以糜子為主,次有谷子、馬鈴薯、豆類、莜麥、蕎麥等。經濟作物以油料為主,播種面積約占作物總播種面積11.4%,占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的87.6%。以胡麻為主,固原地區6 縣油料產量約占自治區油料總產量的一半。甜菜種植發展較快,單產水平和含糖率均居全國前列,所產甜菜,供銀川、平羅糖廠加工制糖。

灘羊

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及工礦業

  ② 畜牧業。以養羊業居重要地位,盛產裘皮,尤以灘羊皮與中衛山羊皮享有盛譽。綿羊品種以灘羊為主,占羊隻總數的1/2和全國灘羊總數的2/3,且質量最佳,是全國灘羊中心產區。主要分佈在鹽池、同心一帶,所產灘羊“二毛皮”為國際市場上罕見的珍貴裘皮產品。中衛山羊系中國最優良的裘皮山羊品種之一,產於中衛縣香山地區。同時,自治區所產羊毛又為呢絨、地毯的優質原料。豬、牛、馬、驢、駱駝和雞、鴨、兔、蜂等養殖業也有所發展。

  ③ 林業。森林面積不大,全自治區森林覆被率僅為4.2%。天然林主要分佈於賀蘭山、六盤山、羅山三大林區,以次生林居多。其中六盤山林區是自治區最大的水源涵養林區,有林面積約3萬餘公頃,以山楊、樺、遼東櫟為主,混生椴、槭、山柳、華山松等,林下多灌木和箭竹。賀蘭山林區是自治區主要的天然次生林區,有林面積約1.6萬公頃,主要有雲杉、山楊等純林和雲杉、山楊及油松、山楊混交林等。羅山林區位於同心縣東北,有林面積僅0.2萬公頃,雲杉和油松林主要分佈於海拔2200~2600米陰坡。山麓陰坡及半陰坡則為灌木。此外,引黃灌區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廣泛植樹造林。森林覆被率最低的鹽池、同心幹旱區正大力營造草原防護林和治沙林、薪炭林。黃土高原地區則以發展水源涵養林、薪炭林和經濟林為主。

  ④ 漁業。自治區已有1/3水面用於漁業生產。境內有鯉魚、鴿子魚等天然魚類27種,引入魚類10餘種。灌區青銅峽、賀蘭、銀川、平羅等地為淡水水產主要產區。

  ⑤ 土特產。寧夏土特產豐富,灘羊皮、枸杞子、甘草、發菜和賀蘭石(硯石),合稱寧夏“五寶”,向為自治區重要的出口物資。枸杞產於中寧、銀川等地;甘草產於鹽池、同心、靈武等地,發菜產於同心等地;賀蘭石產於賀蘭山區、呈紫綠色,多用以制作硯池。

寧夏特產——枸杞子

  農業區 可劃分為5個農業區:①賀蘭山林區;②引黃灌溉農牧林漁區;③鹽同香山牧區;④西海固牧農林區;⑤六盤山林牧農區。

  工業 寧夏原有工業基礎極為薄弱。1958年自治區成立以來發展極為迅速。目前能源工業(煤炭、電力、石油)已占有相當比重,機械、冶金、化工、建材、輕紡、食品等工業也初具規模。已形成銀川、石嘴山、青銅峽等工業中心,其工業產值約占自治區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

  ① 能源工業。寧夏重要工業部門。區內煤炭資源豐富,探明儲量名列全國第6位,尤以汝箕溝無煙煤質量堪稱全國之冠,為中國優質無煙煤(號稱“太西煤”)重要出口基地。賀蘭山礦區是寧夏最大煤炭基地,其中石炭井礦區為西北地區已開發的冶金用焦煤基地。磁窯堡、石溝驛礦區為寧東煤田的一部分,探明儲量約占全自治區90%,將建成大型礦區。其中,將先期開發儲量達273億噸的靈武礦區。目前寧夏所產煤炭大部運往甘肅、青海、內蒙古等地,並遠銷東北、華北、華東以至國外。

汝箕溝煤礦

  電力工業已陸續建成青銅峽水電站(見青銅峽水利樞紐)和大武口、石嘴山、中寧電廠,組成“石銀青”電網。目前電力除滿足自治區需要外,還輸向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和陜北定邊等地。南部固原地區則主要由陜甘青電網供電。1985年上述兩電網已聯網供電。總容量為240萬千瓦的大壩電廠,第一期工程60萬千瓦已建成投產。

  自治區石油、天然氣也有一定儲量,現已初步開發,並建有小型煉油廠。

  ② 輕紡工業。紡織工業有毛紡織、棉紡織印染、亞麻紡織、合成纖維紡織和針織等部門。其中以毛紡織工業所占比重較大,產值約占紡織工業總產值的2/3,所產提花毛毯、地毯、絨線、呢絨等暢銷國內外。同時,利用“二毛皮”和“沙毛山羊皮”等畜產品發展皮、毛加工,制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中檔皮毛產品。近年來,以制糖為中心的食品工業以及皮毛、制革、造紙、日用矽酸鹽工業等,在整個工業中的比重也有所上升。

  目前,自治區的出口商品已由皮毛、枸杞等傳統農畜、土特產,發展到煤炭、矽鐵、機床、礦山機械、起重設備、軸承、儀器儀表、輪胎、陶瓷等工業品百餘種,遠銷50多個國傢和地區。

  交通運輸 20世紀50年代前寧夏交通閉塞,與鄰省物資交流全靠黃河木船、皮筏和駱駝隊。1958年包蘭鐵路建成通車後,已成為華北與西北地區間重要通道。1990年全區公路通車裡程已達8200公裡,鐵路為428.4公裡,還開辟瞭通向北京、太原、西安間的直達航空線,初步形成以銀川為中心,以包蘭鐵路為骨幹,公路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公路幹線有包蘭、銀川—環縣—西安、銀川—葉盛—軍渡、銀川—巴彥浩特、宜川—固原—蘭州、西安—隆德—蘭州、銀川—中衛—靜寧、銀川—固原—天水等。另有輸油管277公裡。水運通航裡程395公裡,主要運輸煤、糧和地方建築材料等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