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放後能對其彈道進行控制並導向目標的航空炸彈。通常稱制導炸彈。主要用於直接攻擊重要的地面或水面固定點目標和可跟蹤的活動目標。制導方式通常有尋的式、遙控式和複合式。各種制導炸彈的制導原理與導彈的制導原理基本相同。

  制導裝置 制導炸彈是在普通航空炸彈的基礎上增加制導裝置而成的。它增大瞭起穩定作用的尾翼翼面,一般沒有推進系統或僅帶有小動力推進系統。通常與目標指示器、機載懸掛裝置、機機載跟蹤系統等構成制導航空炸彈武器系統,裝備於轟炸機、殲擊轟炸機和強擊機上。

  制導裝置包括導引頭、舵機艙和可動舵面或副翼。導引頭是用來捕獲目標、識別定位、接受指令或感受誤差信號的裝置。舵機艙裝有控制元件和執行元件。可動舵面一般由四片舵面組成,主要用來提供控制力和力矩。穩定尾翼由連接組件和翼面所組成,翼面主要用來提供氣動穩定力和力矩,以保證炸彈在空中穩定飛行。常用結構有整體式、梁式、硬殼式或薄壁蜂窩式等。制導炸彈通常采用末段制導。與空地導彈相比,射程較近,機動能力有限;但結構簡單,造價較低。

  發展過程 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德國首先研制成功並使用瞭采用無線電控制的HS-293和 FX-1400炸彈。HS-293是一種面對稱飛機型制導炸彈,全彈重785千克,裝有一臺推力為5900牛頓的火箭發動機。FX-1400是一種軸對稱制導炸彈,全彈重1800千克,無推進系統。1944年德國在空襲意大利艦隊時曾多次使用這種炸彈,並擊沉瞭4.25萬噸級的“羅馬”號戰列艦。其他一些國傢幾乎在同時也研制出瞭制導炸彈,如美國研制瞭具有電視指令系統的“洛克”制導炸彈。早期的制導炸彈由於受當時技術水平所限,制導系統比較簡單。有的隻能進行方位控制;有的即使對方位和射程都能控制,但因多采用從載機上發出控制指令的遙控方法,所以距離越遠精度就越差。同時,由於采用載機內艙掛彈,受彈艙容積所限,其尾翼尺寸與炸彈本身相比顯得太小,產生的控制力有限,對下落自由彈道隻能作小的修正,因而制導精度很低。60~70年代初,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制導技術的成熟和載機性能的提高,制導炸彈在總體佈局、外型選擇和控制系統的配置等方面都有瞭根本的改進。懸掛方式也由內掛改為外掛,並出現瞭電視制導、激光制導、紅外制導以及雷達波束制導的炸彈。特別是1960年激光器誕生後,激光制導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出現瞭不同型式的激光制導炸彈,精度大大提高。命中目標的圓概率誤差已減小到7.5米以內。在中東戰爭和越南戰爭中曾大量使用瞭這種制導炸彈。

  發展趨勢 未來的制導炸彈,將發展綜合性能比較完善的熱成象、毫米波和合成孔徑雷達制導系統,以提高制導精度,達到全天候和“投放後就不管”的制導要求;為瞭提高抗幹擾能力,將采用脈沖編碼技術;並將以少量的不同部件分別組合成不同型號、不同性能的制導炸彈,以適應未來戰爭復雜環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