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中華民國十一年)、1924年,以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軍閥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為爭奪北京政權在華北地區進行的兩次戰爭。

  第一次直奉戰爭 直皖戰爭後,受英美帝國主義支持的直系軍閥和受日本帝國主義扶植的奉系軍閥控制瞭北京政權,由於分贓不均,矛盾日深。後因張作霖推薦梁士詒任國務總理,吳佩孚以梁親日媚外為由,迫其去職,終於爆發瞭戰爭。1922年4月下旬,奉軍總總司令張作霖自任鎮威軍總司令,指揮4個師、9個旅,約12萬人,分兩路企圖圍攻直軍大本營保定,西路陳兵長辛店、廊坊,東路進駐楊柳青一帶。直軍總司令吳佩孚指揮7個師、5個旅,約10萬人,分三路企圖迫奉軍撤出華北,西路進駐琉璃河,中路駐守固安,東路佈防大城。29日起,兩軍在長辛店、固安、馬廠展開激戰,互有勝負。5月3日,吳佩孚集精兵於西路,采取迂回攻擊戰法,當晚以一部向長辛店奉軍正面攻擊,一部出其不意從良鄉迂回攻擊其側背。4日,奉軍第16師臨陣倒戈;暫編第1師敗退豐臺,造成全線撤退。6月上旬,兩軍在山海關一帶時有接觸,17日停戰言和,戰爭結束。

  第二次直奉戰爭 第一次直奉戰爭直系軍閥獲勝後,獨霸北京政權,企圖以武力統一全國,江蘇直系軍閥齊燮元攻擊浙江皖系軍閥盧永祥,爆發瞭江浙戰爭。1924年9月上旬,張作霖以援助盧永祥為由,指揮陸軍6個軍和空、海軍各一部,約15萬人,分路向山海關和赤峰、承德推進,企圖圍殲直軍主力於灤河以東地區。曹錕任吳佩孚為討逆軍總司令,調集陸軍4個軍及空、海軍各一部,約20萬人,主要依托長城組織防禦。15日起,奉軍第6、第2軍分別由通遼、阜新發起攻擊,多次戰勝直軍第2軍。直軍第3軍總司令馮玉祥因不滿吳排除異己,與援軍第2路司令胡景翼、北京警備副司令孫嶽等密謀倒戈,在古北口按兵不動。因此,未經激戰,奉軍連占朝陽、凌源、開魯。28日起,奉軍第1、第3軍在山海關、九門口一線與直軍第1軍展開決戰。激戰10晝夜後,奉軍一部在空軍、炮兵支援下攻占九門口,續向石門寨進攻。吳佩孚調兵增援,親往山海關前線督戰。馮玉祥乘直軍後方空虛,星夜回師北京,於10月23日軟禁曹錕。28日,奉軍第2軍乘機由冷口突入長城,占領灤縣,切斷直軍第1軍退路。奉軍迅即攻占山海關、秦皇島,乘勝追擊,消滅瞭守軍主力,吳佩孚倉皇南逃。11月3日戰爭結束,從此張作霖控制北京政權。